我国古人睡得枕头都是什么样子的?揭秘我国枕头文化
时间:2019-05-25 11:09:20 阅读:(437)
枕头,相信这个是我们生活当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每天睡觉都需要枕头。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每一个时期的枕头都有着怎样的历史呢?每一个时期的枕头独有这怎样的作用和文化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我国古代枕头的文化吧。
枕头是枕的一种,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品之一。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草荐枕、木枕、玉枕、瓷枕、盐枕、琥珀枕、琉璃枕、藤枕、布枕等各种枕头。
据《说文解字》解释,“枕,卧所以荐首者。从木,冘声。”其中,“荐”意指草或草垫子。据记载,上古社会先民通常“逐水草而居,即无余席,便坐荐上。”草荐不仅用来供人坐、垫,也用于人们躺着时支撑头部,可见“草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枕头之一。
在历史上,人类何时自觉地使用枕具,最早的枕具究竟是何种形态、何种材料已经不得而知。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草束、木棍、石块、土块或吃剩的动物毛皮、兽骨也许都曾被枕用过。只不过它们因为质地的原因,有的早已腐朽不存。
《诗经·唐风·葛生》中有: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这首诗是妇人悼念亡夫之作,女子目睹角枕、锦衾,念及夫妇旧日情深,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但角枕到底为何形态,文中难以看出。
《礼记》中提到人起床后要将枕、席等物收起来,且长辈的枕、席、簟、衾等不能随便移动。《礼记·内则》,“鸡初鸣,成盥漱,衣服,敛枕簟”,“父母姑舅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
湖北黄冈螺蜘山遗址墓葬中发现两件石枕,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枕。其中一件在墓主头骨下平垫。黄沙石,质疏松。近长方体,四周和上部枕面经打制加工,枕面有刻划沟槽,不甚规整。长18厘米,宽约16厘米,厚4~5厘米。另一件石枕置于墓主人颅骨下,枕面和四周有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但这个时候的枕头是否专门为睡觉打造还不得而知。
湖北省江陵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竹木枕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型枕头实物。在商朝时期,成型的枕头已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相传商朝时就有玉石制作的虎头枕,这大概是最早的枕头的一种造型。当时,人们把虎作为氏族图腾或保护神,有祛邪避魔的作用。
东周时期,常年的战乱使得物质资料匮乏,因而此时的家用纺织品相对比较朴素。直到秦国实现大一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纺织工艺的进步,家用纺织品逐渐丰富。
汉代,由于墓葬遗存较丰富,发现的枕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贵族墓葬中多见有玉枕,此外亦发现石枕、木枕、漆枕、草木枕、苫枕、锦枕、铜木合制枕、绢枕、鸡鸣枕等。
随着汉代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枕的制作、使用及其在文化上的功能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湖南省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一件绢枕 ,属于软质枕头,可见在早期我国枕头就有了软、硬之分。
汉代发现玉枕的墓葬较多,尤以徐州为最,玉枕一般是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玉片连接而成,表面光滑。
汉代的枕头形状各异,丝织枕的实物从形状看,多为长方形或者长条形,如新疆民丰北大沙漠1号东汉出土一件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制作的枕,造型为雄鸡形。这种两端起、中间凹的造型不仅符合人体工学,又蕴含了古人鸡鸣即起之意。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从枕的出土量和多样看要大大逊于前朝。不过,像木枕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相当普遍,《北史》载:“基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说的是北齐皇建年间郑州长史朗基为官清廉,不贪图享受,他居住的地方,连木枕都没有。这一资料显示,在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比较普遍,算不上贵重的东西。《新唐书》:“(阳城)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说明在唐代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品。
到了唐宋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人们对枕头的享受也开始讲究起来,尤其是瓷枕的出现。
第一件也是最早的瓷枕发现于河南安阳的张盛墓,出土墓志表明张盛死于隋开皇十四年( 594)安阳修仁乡,十五年(595)与夫人王氏葬于相州安阳城北五里白素乡。张盛墓的随葬器物比较丰富,共192件,其中在日用器物模型中就有一件瓷枕模型,不过,除了这件瓷枕模型外,隋代尚未有真正的生活用瓷枕出土。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瓷枕产生的最初动机是为随葬之用。
到唐代,瓷枕出土的比较多,说明这一时期瓷枕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方形枕和兽形枕两类。烧制瓷枕的窑口有长沙窑、铜川窑、巩县窑、邢窑、寿州窑等。采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绞胎、三彩、印花、釉下彩。
据考古发现,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湖南、浙江等地的瓷窑遗址中均有作为枕头的瓷器,而且当时的瓷器品种已相当丰富,分别有白釉、白釉绿彩、白釉褐绿彩、三彩、珍珠地划花、绞胎、黄釉、黑釉、青釉、青釉褐绿彩、青釉印花等花色品种;瓷枕的形状也已相当丰富,有长方形、椭圆形以及各种动物、花卉的形状,如兔形枕等。
唐代张鷟《朝野笺载》和《旧唐书·五行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这里说的“豹头枕”、“白泽枕”、“伏熊枕” 指的就是形状各异的瓷枕。
考古发现的唐代枕中,除了瓷枕外,还有石枕、滑石枕、布枕等,亦有以土坯作枕和以板瓦作枕者。这说明唐代枕的使用还是多元化的,不同形式的枕同时存在。唐代文人笔下的枕更是丰富多彩,见于文献的就有游仙枕、夜明枕、石枕、玉枕、琥珀枕、玛瑙枕、水晶枕、石膏枕、沉香枕、黄杨枕、白石枕、青盐枕、神鸡枕、药枕、书枕,数量品类颇多。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迅猛发展、成就最为杰出的时代,可以说是官窑林立,民窑竞起。这一时期,此时,瓷器真正成为大众产品,盘、盆、瓶、壶、罐、枕等各种生活用器在上层和民间都有较大需求。
瓷枕在宋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日常用器,其制作生产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格局,甚至呈现出专门化的趋势。宋代瓷枕的生产有南北之分,北方地区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中心,南方地区以江西为中心。
这一时期,瓷枕的数量和品种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印花、珍珠地划花、黑釉印花、黑釉划花、黑釉剔花、黄釉印花、三彩、酱彩、青釉印花、彩绘等品种;瓷枕的形状除了长方形、腰圆形等常见形状外,还出现了如意形、虎形、狮形、豹头形等不同式样。
这些瓷枕的枕面长、宽或径小者10cm,大者35cm,枕高14 ~ 20cm,呈前低后高、外高内陷的特征。一般,唐朝的瓷枕尺寸较小,枕面径约在10 ~ 15cm 之间,而后来烧制的瓷枕枕面尺寸较大,通常径可以达到29cm 以上。
对于宋人来说,在炎热的夏季,瓷枕无疑是凉爽而舒适的,这从瓷枕上的诗文题字和文人对瓷枕的赞赏中可见一斑。如磁州窑瓷枕上的题诗:“夏日景偏长,遥天转暑光。如人会消遣,何处不清凉。”即是描写夏日景象的。
老百姓也会在瓷枕的造型和装饰上寄寓了自己的朴素理想——婚育祈子、辟邪纳祥、人生感怀等。这些精神的内涵使得瓷枕超越物质形态,进入精神文化领域,成为民众乐于接受的生活必需品。
明代时,陶瓷枕虽仍有前代遗风,但总体走向衰落,反倒多见丝织枕和布枕。另一方面,此时的丝织品织艺精湛,质地优美,棉纺织业成为普及的手工业,印染、刺绣、镶嵌等工艺日渐纯熟。因此,软质的丝织枕制作简单,并且更加舒适,瓷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到了清代,丝织枕进一步发展,瓷枕更多成了装饰。
明清的枕顶通常以“鸳鸯”图案为装饰,以绣花工艺为主例如扣绣等。虽然枕头从瓷枕变成了丝织枕,但人们在借由枕头表达美好愿望的风俗还是流传了下来,只不过丝织枕改成了刺绣。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百子枕头”则是当时很多皇室贵族亲睐的软枕。
至清朝晚期,多见丝织和布质枕。上海《申报》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末,刊登:海道宪制定的《惜字章程》: “绣货京货店所售枕顶、手帕、肚兜、扇套、纱袋,各件草虫花鸟尽足娱目,何必刺绣诗句。况枕顶置之卧所,肚兜、手帕系妇女所用,以及束腰带、裤带等件,一经绣字秽亵尤甚。嗣后务须一律改用花样,如敢再绣字迹,定干提究。”从这段描述中可知,当时枕头上也会绣一些不正经的东西。
清代时尤其流行将中药、茶叶或者花瓣等物品放入枕头中,用以作为保健之途,有些也是为了可以促进睡眠,直到今日,有些人仍然会采用此方法养生。
区区枕头,从做法到用料,再到上面的图案,其实都是中国手工业发展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