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讲的什么内容?《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
时间:2019-08-20 17:52:32 阅读:(305)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又一部历史纪实作品,背景放在了更加神秘的大明王朝。马伯庸作为当下最热门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是出一本火一本。这次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并不是讲述明朝的通识,而是重点介绍六个明朝时期发生的基层政治事件,可以说非常的写实,还原了当时百姓在遭遇不公时会用哪些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就为大家摘取了两则书评,一起先来看看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一:
亲王最让人赞誉的就是他那一支妙笔,能从浩瀚的历史中找出最微小的细节然后加以修饰成文。本书亲王放弃了粉饰,用克制冷静的叙事替历史之中最底层的蝼蚁之辈作传,看本书才会懂历史有多残酷无情,老百姓这三个字有多鲜血淋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长安、古董、四海等奇幻都市转了一圈后亲王终于又回到了历史文学,并把目光放在了大明朝的最底层,由一点细节出发,从旧纸堆中找出真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梳理这些一直被忽略的史实案件。我们表面看的是明朝基层官员和县乡士族的斗法,实际却是明朝这坚固大坝由盛转衰的征兆,那一丝丝一毫毫不起眼的裂缝,在不久的将来却是这看似江山永固的大明朝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明朝灭亡从来都不是因为大清,明朝灭亡是因为明朝自身。
丝绢案是本书最重要也最有趣的一案,一个看似简单的不公正税收却在徽州掀起了一场都牵扯到首辅和皇帝的巨大风暴。亲王在书里有句话很妙:“当一项政策实施久了,处于其中的所有人都会变得麻木,不会去思考其意义是什么,仅仅是机械的执行,这是王朝体制不可避免的弊端。”万事都有个开头,我在想如果学霸帅嘉谟没有发现税收的蹊跷,即自己家乡歙县竟然每年多缴8780匹生绢的事实,并且已经交了近200年,那么很大的可能是不会像全县人说的那样立刻就吃不上饭了,反而还会无声的持续下去。但为什么曝出来后所有人都不干了,一定要讨个说法?
因为这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民怨久已,这不过是个引子,明朝后期繁复的税收和名目已经让所有人都眼花缭乱,而最底层的农民也处于忍无可忍的边缘,别说8780匹生绢,一匹都不行。
从首辅张居正到县城小吏,在我看来其实所有人此时都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故而张居正想变法,底层想抗争。恍惚间600年过去,如今我们知道答案,那已经是个无解的问题,所以看本案才更让人心酸。而结局也是那么的莫名其妙,表面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实际却是和稀泥,歙县少交的丝绢税却是由兵备道里另外一个不合理的税收来冲抵,何其荒谬。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案子却让我觉得大明亡的不冤,已经病入膏肓,和稀泥的太极终究粉饰不了太平。
如果说丝绢案是官僚太极的一时胜利,那么龙脉之争则是看底层灰户的游击斗争。一面是关乎于全县的科举功名,一面是灰户的生存吃饭,很有点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的辩驳之感。而底层人民在吃饭这件事上是认真的,遇到有手段的知县,我们便退,遇到软弱的,我们便进。这个故事虽然是以乡绅胜利告终,集结成册自称保龙案,但再仔细看下时间,双方从万历开始一直争斗到清末,这下就懂了,哪有什么胜利者。
胥吏案是最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民不与官斗这句古话实在不知蕴含了多少血泪方总结出来。官与民,哪怕还不是官,仅仅是权力最末端的小吏,都可以对屁民欲予欲求肆意鞭挞,那无法无天的猖狂即使亲王已经用了克制的文字依然掩饰不住。胥吏之恶,甚于猛虎。而更为难受的是即使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也并没有完全杜绝,我们官本位的思想更是从来没有改变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太阳底下真的没有新鲜事,最无奈的还是底层人民,历史没有他们,生活也没有他们。
黄册的故事亲王说的最细最长,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败,也正代表了明朝皇权对基层的统治强弱,一步步走向名存实亡。精彩的看点在于你会发现底层人民的智慧,再无懈可击的制度,在人面前,都只是一张纸,只要去捅,就会破。最大的感触是一件本来绝对的好事,在时间和体制以及人的多重作用下,最后依然变成有些人弄权的后花园,也不知是谁的悲哀。
全书读下来其实让人念头不是很通达,总觉得有股子抑郁之气抒发不出来,甚至于想要站起身来改变些什么,但抬手之后却停滞在空中,放不下来,也挥不出去,难受。这里也不得不说亲王文字的魅力,让埋藏在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有了新的生机,让人追思和感叹。
作者:陈友谅(来自豆瓣)
《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二:
看完总觉得心里很恍惚,不知道这种恍惚感哪儿来的。
仔细想,才发觉,应该是因为诧异于七百年前的那些事,在七百多年后的2019年,居然还在不断地发生,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徽州丝绢案里的各地博弈,和现在的高铁博弈,如出一辙。
婺源龙脉保卫战和最近的秦岭别墅案里,官僚系统里几个层级之间的斗争,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杨干院的讼案就更常见了,随便点开哪个新闻app,社会新闻版块里都能找出一大堆的类似事情。
至于黄册库,小吏舞弊案和正统年间的那四条冤魂,稍微对社会时政有点敏感的人,都能联想到今时今日,2019年,还正在发生的事,而且,并不少,一大堆。
隔了七百多年,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我们总是乐观地以为人类社会已经本质上被彻底改变了,但回过头去看看,去做对比,会发现,人心还是那个人心,官僚系统还是那个官僚系统,皮可能换了几层,扒下皮来看看骨头,还是那堆一模一样的白骨。
我不知道亲王是否写这本书时有意于春秋笔法,还是极为纯粹地从故纸堆里挑拣一些有感触的事。
有人心的地方,哪儿都一样,到哪个时代,都有好人坏人啊真是。
作者:戚何(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