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
时间:2021-02-03 14:32:20 阅读:(255)
说到古代的科举考试,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考试在古代可是对于要考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毕竟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就为的是这个科举。那么这个在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顺序还是非常讲究的,要一层一层的来,所以科举才会让这么多人挤破喉咙的想要高中!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2、古代科举的考试流程
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
3、进士之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
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
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
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
3、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bai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