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时间:2021-03-29 17:12:19 阅读:(153)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又有多少人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千古绝句呢?《清明》中的这句绝句很好的勾勒出了晚唐清明时节的风貌,颇有给人凄清之感。仿佛自古以来,清明节便是一个自带清冷哀婉背景音乐的节日,总与祭祀、怀念相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古人又究竟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
1、清明节的由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人从先秦时代便极重视祭祖活动,这也是清明节的文化源头。但在秦汉时期,我国并没有官方规定的祭祖节日,更谈不上有清明节。事实上,两汉时“清明”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西汉前期《淮南子》中记有清明节气:“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则记“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将其完全作为农业时令对待。
清明节真正走上节生巅峰,成为盛大的节日,是在兼并了上巳、寒食这两个古老的节日之后。
上巳节是上古时期极重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这一天先民要来到水边祭祀、沐浴拔楔(带有驱邪的巫术仪式),青年男女在这时嬉戏择偶,其乐融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孔子弟子曾皙言志时也将上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为乐事。
魏晋时,上巳节正式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时有钱有闲的士族常会去水边玩一种高端游戏——曲水流觞,而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写出了垂名千古的《兰亭序》。唐代上巳节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唐德宗把它和重阳、中和 (二月一日)并称“三令节”,足见对上巳节的重视。每逢上巳, 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作曲水流觞之会, 并且还要拿钱物赏赐文武百僚。民间的上巳节更是多姿多彩,男女争相来到水边祓禊饮宴、现场交友,繁盛非常,“彩幄翠畴,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杜甫笔下杨氏出游也是在上巳“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上接上巳,下连清明。相传寒食节是因为晋文公欲逼功臣介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烧山误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此而立。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寒食节实际起源于上古时期“改火”的风俗: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崇拜火神,认为发生与火有关的灾难是由于久燃不熄的旧火作祟,需要定期熄灭旧火,过一段时间选择新树再次钻木取火,方才能趋吉避凶。在新旧火交替时,只能吃冷食,故而称为“寒食节”。
早在西周,政府便令专管取火的小官摇着木铎在街上下令禁火,“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汉代寒食节并不普及,多在北方流行时间长短各地亦不相同,山西太原地区甚至长达一个月,使得“老少不堪,岁多死者”,直到东汉周举出任并州刺史方才禁绝这一陋习。
唐人对寒食节甚是重视,朝廷明令寒食禁火三天,直至三天后的清明节方才重新开火。也正是在唐初,寒食节扫墓祭祀成为习俗,烧纸钱也成为普遍行为,白居易便曾写到“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身在远方不能回乡者,往往临水遥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然而生浪漫的唐人在悲痛的祭祀过后,往往会立刻在墓园设宴狂欢,上一秒哭成狗下一秒吃成猪,政府对此头痛不已,严令禁止唐人坟头蹦迪“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责打)一顿”,然而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下梁不正上梁必歪,下令禁止墓园欢宴的皇帝其实是最“嗨"的,在寒食节宫里设冷食宴请重臣,狂欢从早到晚,并给全国公务员放假七天,民间取消宵禁,百姓可以彻夜游玩。
唐代上巳、寒食、清明三节相连,逐渐融合“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带有原始野合色彩的上巳节一蹶不振;寒食节要吃冷食扫墓,不似踏青的清明节般受欢迎,二者逐渐被清明节合并,清明成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到了明清,清明节渐趋今日模样:“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2、清明节的习俗
2.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首先是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2、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春风和煦,风光满眼。人们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放松身心。
2.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不提倡哦。
2.4、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2.5、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2.6、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2.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2.8、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2.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比如唐玄宗就非常喜爱斗鸡。
2.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也是十分热闹。
2.11、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