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胡林翼后世之谜:胡林翼后人依旧忠于清朝
时间:2015-12-24 14:39:06 阅读:(252)
过继子嗣延续香火
胡林翼是死在1861年9月,当时湘军已经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节节胜利,太平军极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安庆就要被攻克了。打下安庆,太平军就只剩下天京城了,可以说湘军就要大功告成,结果胡林翼呕血而死。
那是当年9月的一天,走在长江边上的胡林翼看到一艘英国军舰,这个军舰鸣着长笛在长江水面横行霸道,周围中国的小木渔船都被它掀起的巨浪冲翻,胡林翼非常气愤,吐了一口鲜血倒在地上。当时胡林翼对周围人说,长毛(指太平军)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情,他最担心的是洋人成为国家的大患。后来肺病日益加重,9月30日就死了——这事情不是杜撰的,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在笔记中有记载。
可以说胡林翼是为国家操劳累死的。后来朝廷给胡林翼很高的嘉奖,但很多史料都记载:胡林翼没有后代。作为同僚的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相对而言胡氏沉默许多。
实际上史书记载的没错,胡林翼和夫人确实没有生育,但过继一个儿子继承他的爵位,那就是我的曾祖父胡子勋。
胡林翼一直没有子嗣,这个问题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胡林翼本人也是独子,早在他死前就考虑到了继承人的问题。1857年,胡林翼就从堂弟家中过继了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到身边继承香火,他给过继来的儿子起名胡子勋。
在封建社会,过继儿子是很神圣的,胡林翼按照规矩在胡家的祠堂定了契约,还将此事写进了家谱,算是履行了一个正式的仪式。
因为胡林翼是死在武昌城外嘛,中国人讲究入土归宗,夫人陶静娟就带着这个胡子勋,护送丈夫的灵柩回到湖南老家益阳。
胡林翼在清朝地位很重,朝廷给予了很多的封号(谥号:文忠,追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还有风光大葬。除了一再的物质上的赏赐和名誉上的褒奖,还在湖南长沙、益阳修建了祠堂。当时胡子勋还在幼年,他以胡林翼儿子的身份出席。他除了继承胡林翼“一等子爵”的头衔,朝廷还特地赏给他一个举人的身份。
应该说,清朝对胡林翼后人还是很好的。
后人依旧忠于清朝
有了胡林翼的名头,胡子勋的身份也很显赫,当时太平军已经被镇压了,朝廷就希望他能够去北京做官。一方面是子承父业,另外也算是对胡林翼的一个褒奖。但胡子勋有个麻烦事情,他的身体和胡林翼一样,也不大好,就是经常生病闹灾。做官做事情得有个好身体,加上去北京还有个水土不服什么的,胡子勋就一直在湖南益阳老家,一辈子没有做什么官。
到了后来,胡子勋有了个儿子,叫胡祖荫,字定臣。他考中了秀才,就直接被调去北京做官了,他就是我的爷爷。
当时胡祖荫要去北京上任了,一家人就在码头送他,出现了很奇怪的场景:胡子勋和夫人先给儿子磕头,然后胡祖荫给父母磕头。这是封建的规矩,首先是朝廷的代表,然后才是父子,国家要在个人之上。
最后胡祖荫当上了清庭的邮传部侍郎(注:类似交通部、邮政部副部长),算是不小的官了。慈禧太后是个很念旧的人,她几次召见过胡祖荫,每次见到胡祖荫都要谈到胡林翼。当时清朝已经到了晚期,风雨飘摇,她很希望周围有胡林翼这样的能臣力挽狂澜。后来,那个义和团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了,胡祖荫就被派到湖南当团练大臣,朝廷是想让他效法先祖胡林翼,能力保清朝度过危难。
但历史不能复制的,清朝灭亡不可逆转。辛亥革命之后,胡祖荫这样的前清大臣就算是“失业”了,他和家人就都回到了湖南老家。
胡祖荫的原配夫人本是曾国藩家的外孙女,后来去世了。胡祖荫就又续了一位夫人,这位夫人本是山东巡抚张曜的孙女,31岁才出嫁,别说那时候,现在都算是“老姑娘”。本来她脚不好,也一直没有找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就准备不出嫁了。但因为胡祖荫的原配夫人去世,在晚清时期讲究出身门第,巡抚的女儿嫁给胡林翼的后代也算是门当户对,两家就结了亲。
就象《红楼梦》中写的那样,封建时代大家族之间是讲究联姻的。湘军中四大名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家族之间一直是互相通婚的。比方说谁家的男子到了适婚的年纪,肯定要先在这四大家族中找年纪相仿的女子,然后就是提亲什么。我爷爷的原配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我大伯母是彭玉麟家的曾孙女,二伯母是吏部尚书张伯熙家的孙女,五伯父本来定亲也是跟曾国荃家后人的,但后来听说她投身革命,就没联系了。现在几家人偶尔联系,但不多,前段时间左宗棠的一个后人还说聚聚呢。
胡祖荫虽然回到湖南,但他毕竟以前地位很高,见识和才干也不一样,民国建立也是需要人才的,民国的大佬谭延凯就曾亲自邀请胡祖荫,希望他出来为民国办事,但遭到拒绝。胡祖荫是这样觉得:他自己和历代先人都是效力清朝的,而且也是受到清朝皇家很厚重的恩典,不能丧失这个气节,就做了前朝的“遗老”,表示对清朝的效忠。
书香世家
爷爷胡祖荫子女很多,我爸爸胡有猷是他的第六个儿子,1914年出生,一直在长沙的一个中学教书,后来还去上海的一个大学当老师,后来又回到长沙。
1940年,当时益阳地区国民政府的专员彭国栋找到我爸爸,希望在当地办一个“林翼”中学。因为胡林翼是历史名人、胡家威望高嘛,政府希望和胡家一起出钱(办学)。我父亲对这事热心的不得了,他甚至变卖了部分家产,为家乡培育学子他是真心的高兴。我记得他还写了一首校歌叫《天贶歌》,因为我的高祖父胡林翼字“贶生”。歌词是这样的:天贶佳节,诞生文忠,端敏恒毅,绵延相承……
这个学校就是后来的“益阳一中”,再后来跟“箴言书院”合并,就是今天的“箴言中学”,现在是全省的重点中学。
胡林翼是以乱世的战功闻名,实际上胡家不是军人世家,真正意义上是一个教育世家、文人世家。胡林翼不用说了,他是进士出身(注:道光十六年进士),他的爸爸胡达源更是不得了,他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
我爸爸也很了不起,他是双学士,北平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对读书也很痴迷。我举个例子: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书都被称作是“毒草”,其实都是很好的书,但都给破坏掉了,烧掉了。我爸爸居然偷偷跑到图书馆,手抄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要拿这些给子女学嘛。当时他的一位朋友知道后大吃一惊,问他:“你敢拿毒草毒害自己的子女?不怕他们告你的状?”那个年代,子女告父母状的大有人在。我爸爸笑了笑,摇头不语。
我们兄妹三个,我是“老小”(即小女儿),爸爸对我们的读书是最关心的。我从小也喜欢读书,上小学前《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都要会背。文化大革命,胡家这样的“封建大家庭”自然要受到冲击。我记得学校停课三年,但就是停课我们也没有停止学习,三年时间我读了好多文学作品,读书一直被我们看做最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不读书。
1971年,我当时15岁,成了一名代课老师。我记得爸爸高兴得不得了,他还写了一首诗勉励我:“教育吾家事,怜儿燕翼新。亲衰供菽水,体弱怯风尘。放眼观寰宇,何遑计一身。训蒙方任重,养正贵谆谆。”
我女儿大学本科读的是工科类,但我们家庭对她的熏陶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后来读硕士研究生居然选择了古代文献学。她对《尚书》很感兴趣,写了很多关于《尚书》的论文,她还痴迷简牍,目前正在研究《清华简》。
胡家后人多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的后人也是,其实这个不奇怪,他们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书生色彩,从事军政都是形势所逼迫。
“端敏恒毅”
很多人问过我胡家的“家训”或者“治家之宝”是什么,我觉得是“端敏恒毅”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胡氏家族的法宝,那是太高祖(即高祖父的父亲)胡达源流传下来的祖训家规。
“端敏恒毅”,它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端”,指人品要正,以忠孝仁爱为本;“敏”指思维敏捷,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恒”就是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毅”就是做事要有毅力,排难,前进。
回想胡林翼那个年代,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内忧外患、人人自危。但他和曾国藩、左宗棠等挺身而出,逆流而上,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胡林翼在他的“润帅”(注:胡林翼,又字“润芝”)营挂了个旗幡,上面书写了一个巨大的“死”字,这在过去很忌讳的。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日夜悬一死字在床头,知此生必死,方能了却,做得事成。”这就是一种担当。
还有,我们对物质看得相对较淡。
这一点,爸爸给了我很好的熏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大饥荒的时候,爸爸当时是长沙开福区朝华中学的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因为他主管学校财务,巴结他的人不少,但父亲很廉洁,一分一毫账目都清清楚楚。我记得有一天,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有个人打着雨伞来到家里,那人带了一盒月饼送给爸爸,他坚决不收,那人将月饼塞到他手里就走了。我当时很小,看到香喷喷的月饼馋得直咽口水,可他一头扎进雨里,将月饼放在天井正中央的地上,任凭雨水噼噼啪啪浇淋,也不让我们去动它。爸爸在学校公务处理上,无论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后来在文革时期,红卫兵几次调查,也没发现他任何损公肥私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胡林翼集》还没有被设为国家95重点规划课题,我就自掏腰包去做这件事,在全国的一些大型图书馆里查找的史料,还听一些文史大家的讲课。一扎进图书馆就要在里面折腾好几天,听讲课一听也是个把星期。每次查到高祖父的资料,我总要兴奋好一阵,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感觉就像是在与高祖父进行心灵对话。
胡家后人都是很低调的,对于祖先的名誉很珍惜。湖南有个胡姓书法家经常说自己是胡林翼后人,其实那是假的,我们胡家没有这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