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成就有多大 张仲景的医品怎样
时间:2017-07-04 18:17:08 阅读:(369)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张仲景照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医学从业者学习。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张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医品
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张仲景同时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张仲景雕塑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他在医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张仲景将他的药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临战乱,一些庸医横空出世趁火打劫,给病人看病也不诊脉,随便对视几眼就开始抓药,不管把人治成什么样,只知道赚钱,草菅人命。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医生不给百姓看病,他们多是追逐权势荣耀。当时瘟疫流行,死在伤寒上更是不计其数,不光是平常百姓,达官贵人家也是一样。张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十年之后死的就剩70多人了,十之八九都在伤寒上。这些都让张仲景十分气愤,痛定决心要找出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拯救天下黎民苍生,能够控制瘟疫的发展态势。
于是他辞官来到了岭南,开始避世研究医学,然后编纂医书,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医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情况。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地用的都是一些朴素的语言,包括药材都用图画在旁边注释,最后终于写成了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完这本书之后没多久,便与世长辞,遗体由人运回故乡。
张仲景学风
张仲景在医学上地位很高,但是他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虚心和同行交流,并且有问题的时候就会找他们探讨,遇到别人医术比他好的地方,他就降低姿态向人家请教。
张仲景像
在中国封建社会,像医学这样的都是属于手艺活,并且这是吃饭的家伙,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外,所以很容易造成一些宝贵技艺的流失。那时候南阳有个著名的大夫叫做沈槐,行医已经很多年了,孤身一人潜心研习医术,今天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了,无儿无女。人老了,就会容易想到以前的一些不好的事,加上他身边没有人陪着,渐渐地身体越来越衰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当地的同行知道之后就来看望老头,给他看看病,但是都是同行,说话又得小心翼翼。就这样,沈槐的病情越来越重。后来张仲景去了之后,看到沈槐的情况就开出了方子。五谷杂粮做成药丸涂上朱砂,然后给他服用。
沈槐觉得可笑,他就把这个药丸挂在屋檐上然后逢人就嘲笑;“看,这是张仲景那个小子给我出的药方,多可笑,谁能吃五斤面,纯粹是个庸医。”他一想就觉得可笑,笑着笑着心中的郁结之气就没了。
后来张仲景见面的时候就给沈槐道喜,沈槐这时候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这小子的目的是为了给我治病,然后自愧不如,逢人边说张仲景的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