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长城耗时耗力又不能完全阻挡匈奴,为何各朝代都热衷修长城?
时间:2019-10-06 15:32:55 阅读:(246)
建长城耗时耗力又不能完全阻挡匈奴,为何各朝代都热衷修长城?接下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长城并不是只有秦始皇修建过,但历史上最有名的还是秦长城。长城这项工程放在秦朝基本就是个奇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才有了这么一条贯穿东西的巨龙盘桓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过长城并不能完全阻止匈奴的进攻,为什么秦始皇还有此后各个朝代依然要坚持修建长城呢?实际上,长城的意义已经不是简单的防御建筑了,他还有更加深层的含义包含其中,并且影响着每一个人。
如今,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关于物理上的长城是否有用,却有过很多争议,比如著名皇帝康熙就认为长城是劳民伤财、毫无作用。
客观的说,长城绵延万里,修建成本极高,但想要处处防住敌人渗透,根本就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防住匈奴入侵,为何秦始皇还要修建长城?总不至于秦始皇“钱多、人傻”吧!其实,不是秦始皇眼光不行,而是后世大谈“长城无用论”之人眼高手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于北方的战略安排,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命令蒙恬率军30万北逐匈奴,二是修长城。
根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尽管秦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但最终形成的秦长城依然工程量浩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修长城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然而,拥有了长城的中国,却并不能防住匈奴入侵,这一点在汉朝文献资料上得到充分体现。汉朝建立之后,除了少量的大规模入侵之外,匈奴还日常的穿过长城“打草谷”,几乎每天都有这一类劫掠事件,飞将军李广就是对付这种小规模入侵的专家(李广难封与不善于大规模作战有关)。
因此,从匈奴突破长城入侵汉朝来看,长城好像的确用处不大,随随便便就被突破了,秦始皇真是在做一件无用功?
其实,我们误解了长城的作用,更误解了秦始皇穿越千年的战略眼光。
一,长城不是追求100%的防御匈奴,而是减少入侵的几率。当一条有着完备工事和防御力量的长城,横亘在匈奴铁骑面前,肯定要比没有更好。而且,适合大规模骑兵的通道,就那么几个,却又往往会驻扎重兵,自然减少了被“蹂躏”的次数。当然,位于交通不便的荒山野岭长城,肯定能轻易被匈奴渗透,但规模却往往比较小,对秦朝伤害不会太大。
二,长城具有强大的战略阻击能力。除了利用长城工事的阻敌之外,即便匈奴大军穿过长城也不怕。试想一下,一支匈奴大军穿过长城入侵,但只能速战速决,难以对秦朝造成根本的伤害,因为一旦让秦朝有了准备时间,那么因为长城存在,匈奴就会面临“关门打狗”的局面,这对匈奴非常不利。
三,长城不是只能呆板的防御,而是一个前线作战基地。长城处于最前线,又有完备工事,自然可以作为进攻基地。历史上汉武帝反击匈奴时,卫青、霍去病等人就以秦长城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著名的漠北之战,大量作战物资、兵员集中就在长城据点。因此,长城不是单纯防御工事,更是一个进攻型基地。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还可以从汉朝和明朝遭遇来说明。
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为何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可见,只要利用好长城,匈奴也畏而远之。历史上长城之所以被突破,不是长城不行,而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既与长城守将有关,也与王朝兴衰有关。
清军一共有六次入关,为何前五次入关劫掠后很快就退回去,为何只在1644年控制了山海关之后,才真正待在关内不走了?原因很简单,长城让清军畏惧。如果清军真的无敌,那么前五次完全可以不退兵,说到底没有掌握长城通道,最终怕被长城“关门打狗”。
秦始皇之后,汉武帝、朱元璋等都修长城,总不至于这些皇帝都是“钱多、人傻”吧。实际上,秦皇汉武等都清楚的知道游牧民族特,才做了修长城这一极具战略眼光的选择。
与任何一个文明相比,自古以来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受到的威胁最大,北方大草原上的匈奴、突厥、沙陀、柔然、蒙古等,任何一个这么出现在欧洲,可能就没有欧洲文明了。然而,面对这么多强大敌人,拥有数万里漫长边境线的中国(边境线越长,防御难度越大),却成为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古国,这其中长城功勋卓著。
可以说,长城就犹如父亲的膀臂一般,护佑着中华文明,尽管不能完全护佑,却减少了中华文明受到伤害的次数。这里有一个反面典型印度,向北的边境线远不如中国长,而且几乎只有一个喀布尔河谷入口,外敌却屡次从这一山口入侵,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印度不修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