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位17年勤勤恳恳,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
时间:2020-03-19 11:23:51 阅读:(24)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星空历史小编带来的崇祯为何没能拯救明朝?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大明朝?
史上大多亡国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等等。而崇祯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复兴大明,不分昼夜地处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对节俭。
勤政和节俭是明君的标配,但崇祯意外成了亡国之君,他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只得自缢身亡。
在位十七年间,崇祯做了很多事,无论对错,他都尽了最大努力。作为皇帝,在危亡面前没有人能帮他,在压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担,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崇祯仍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有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是四千年来全球气变冷时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使得饥荒连年发生。
史料记载: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父弃其子,有骨肉相残食者。”
这大致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情况,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了一定份上,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骨肉相食这种惨剧都时有发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仅仅是旱灾,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于旱灾到处都没有粮食,老鼠也需要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源,于是病菌就跟着老鼠到处蔓延。没有饭吃的饥民吃过老鼠或是老鼠隐藏的食物,鼠疫开始在人们之间传播。
另外,由于大规模流民的出现,也让疾病传播的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区被病魔所笼罩。常年的天灾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对于这片大地的统治者同样是个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饭吃的人可能变成强盗、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随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会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更要面对朝廷的党争、两股强大部队的进攻,一支从辽东发难,一支从陕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后金军和起义军同时在蚕食着大明的力量,两线作战,这让崇祯帝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再拆西墙补东墙,最后落得无墙可拆,四处漏风。
事实证明,两线作战是个极其糟糕的决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强大的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迁,国土丢掉一半,国力衰败,已经在亡国灭种的边缘。而此时的金宣宗却仍想在南宋头上撒气,派术虎高琪征伐南宋,于是乎两线作战成型,他们不仅打不过蒙古骑兵,也奈何不了南宋,仅存的国力被消耗一空。想当初满万不可敌的金军是如何威猛,而现在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杀得一干二净。
崇祯帝当然不想打仗,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严令他必须坚强起来,无论敌人多可怕,他也得撑下去。杨嗣昌曾建议崇祯以剿匪为重,对付后金最好用和谈来解决,虽然说这个建议最后失败了,但其中还有可取之处。
如果崇祯能坚定执行先安内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还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崇祯帝总是鼠首两端、无法决断,在犹豫之间葬送了机会。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极联系,希望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对于后金军,他们的处境也并非顺风顺水,后金地处辽东,天寒地冻,物资缺乏,加之战争频发,他们也需要时间恢复实力。就算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那也可以为大明争取时间。而崇祯帝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迟迟没有决断,皇太极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记载:
“辛巳,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冬十月癸巳,卢象升入援,召对于武英殿。”
崇祯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经取得奇效,李自成差点丢掉命,逃入大山。此时朝廷却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勤王诏令下达,洪承畴、卢象升等将领只得拆掉西墙去补东墙,两线作战的恶果就此成埋下。
三、没有钱粮军饷
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事,明朝的军费开支也异常庞大,而崇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上疏: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由于卢象升部队经常断饷,于是卢象升向朝廷请发军饷,朝廷也是断断续续地给。不给工资,那么当兵的还有什么理由玩命打仗?保家卫国这种口号太过空泛,吃饱肚子才是关键。长此以往,很多军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变成了明军的敌人。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的缺饷问题十分严重。两宋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为宋廷有钱,对外每年几十万岁币的赔款,仍能保持国家正常运转。
勤政节俭的崇祯也无法解决钱的问题,没钱就发不起军饷,军队就会哗变,甚至通敌,在很大程度上,战争就是在比拼财富的多寡,一旦没了钱,战争必败。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祯还搞出了募捐的闹剧,但是没有几人愿意为国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资巨富,而崇祯却只募捐出二十万两,对于巨大的军费开支,可谓杯水车薪。
四、拒绝议和、拒绝南迁
在优柔寡断的同时,崇祯帝也十分顾及面子,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崇祯帝一次次陷入摇摆与不定之间。杨嗣昌劝他和后金议和,崇祯心动了,大臣们反对,崇祯又陷入沉思,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将卢象升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断,最起码卢象升就不会成为牺牲品。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劝谏崇祯:
“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犹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祯也没下定主意,还对大臣们说:
“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当时假若崇祯真确定要走,可能还来得及,如果正月就南迁,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祯便在煤山以死报国。
崇祯帝为国家的付出应该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万载唾弃的对象,只是他的运气太差,遇上了旷世罕见的自然灾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谱的文臣,
当然还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于是乎灭亡就成了必然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