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把财产都给嫡长子 哪怕他不贤能
时间:2020-12-06 10:08:00 阅读:(433)
我们知道,在古代是非常看重嫡长子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延续了很久的一种继承的方式,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一家之中的嫡长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但是嫡长子的地位虽然很重要,但是嫡长子却未必都是贤能之人,如果将家业都交给了一个不贤能的人手中,难道不怕他把家业败光了吗?嫡长子继承制真的很好吗?下面就让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嫡长子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关于遗产的争端,就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的问题,小到粟米银钱,大到江山社稷,总是会有人大打出手,当面对这种情况,长辈要在子嗣继承权间做出选择,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选择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但是它真的明智吗?就让我们看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明明有着20多个儿子,却偏偏选择了最傻的司马衷,原因仅仅因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结果司马衷登基后,成为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导致八王之乱,引发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第二个是朱元璋,放着一帮身强体健的儿子不管,在太子朱棣夭折以后,铁定心思要立皇太孙朱允炆为接班人,结果上台的建文帝,无法掌控局势,还是被燕王朱棣连同几个兄弟篡夺了皇位。虽然建文帝算不上昏君,但他明显不是自己叔叔的对手。
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古人为何要将遗产留给嫡长子,就算他无能?实际上,古人智慧令现代人折服,这其实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2、嫡长子继承制有什么优点
嫡长子继承制度,正是构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历朝历代,也明确的颁布法则予以维护,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
不单单是中国如此,古时候的日本、朝鲜都采取嫡长子继承的方式,中世纪的英国甚至更加极端,强调长子财产的绝对继承权,其余幼子和女儿,则一无所有,这也导致了英国在17世纪的一种古怪现象:前往修道院的女子和参军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而他们大部分都是次子。
嫡长子最重要的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嫡”,通常来说,在昔日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会下,能够拥有多名女配偶和子嗣的人群,基本都是大户。
然而他们的正妻,来历大多也是非同寻常,尤其是皇后,唐宋元清,基本都是出自于门阀世家,官僚权贵的政治联姻,这也就能保障嫡子,能够在母系氏族中获得支持。与此相伴生的,还有媵妾制度,也就是陪同正妻一起陪嫁过来的姬妾或者丫头,他们拥有正式身份,可以在妻去世,或者是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取代上位,这样可以保障联姻家族的利益,(参考孙权母亲妹妹)。
3、废长立幼可能招来不满
至于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引发士族大家还有重臣的不满,从三国袁绍废袁谭,刘表废刘琦立刘琮,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都是如此,进而引发宫廷还有朝政的动荡。
至于第二点,在于长,这个不难理解,相比于其他幼子,成年的儿子心智更加成熟,逐渐成长羽翼,的确是继承皇位的最佳选择。
因此客观上分析,嫡长子的继承制度,这种不带任何感情的选择方式,既照顾了君王的私心,又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因此才被旧社会所推崇,其实它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个王朝一旦积累下了矛盾,嫡长子制度虽然可以继续将这个王朝延续下去,然而一旦继承者无能,他也只能起到拖延,而不是解决矛盾的作用。
这个时候,废长立幼也需要莫大的勇气,汉景帝废太子立刘彻,成为汉武帝,唐太宗废长子李承乾立李治,成为唐高宗,康熙废太子立胤禩为雍正,这几个都算是废长立幼的正面教材,然而期间面临的种种风险风波,通过史料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