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不能做皇帝,而只能接受招安
时间:2018-11-29 10:01:01 阅读:(499)
在《水浒传》中,宋江接受招安,这件事情一直以来一定都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梁山明明可以起义,可以过上自己一直期盼着的生活,但是为什么宋江最终却要接受朝廷的招安?如果没有接受,宋江或许还能有机会做皇帝,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机会他却放弃掉了?而又为什么会说,宋江是不能做皇帝的,他只能接受招安,他究竟是做了些什么呢?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人物的观感,每个读者的体会各不相同,这个结论用于评论《水浒传》的“男一号”宋江,同样非常合适。宋江作为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支持与反对他的人几乎相等,虽然双方的观点各异,但争论的焦点却无疑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宋江该不该接受朝廷的招安?二、宋江的结局算不算一场悲剧?
1.从出身、志向看,宋江做不得皇帝,只能接受招安
其实,对于一个人物的评定,必须要结合他的身份、志向,放到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如果无视这个要求,而只是用今人今日的观点来评说,那么不仅不会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而且还会显得刻薄、不近人情。如果按照此要求来分析这两个问题,恐怕很多人对宋江的看法会有彻底地改观。
因为,《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同时该书为宋江设定出身是“吏”,而他的志向又可高度凝缩为“忠义”两个字。所有这一切,就决定了宋江坐不得龙椅,而只能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宋朝皇帝去效力。
首先,从身份上讲,“吏”是州县长官聘用的基层办事人员,具有半官半民的质,他们一面替朝廷任命的官员服务,一面靠盘剥百姓为生,他们能长期享受安定、富足生活的前提,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非去推翻它,再造一个新世界。这种质决定了“吏”与朝廷共存共生,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跟朝廷决裂。
2.宋江出身于县吏,与朝廷共存共生
其实就算是跟朝廷决裂,以“吏”的能力胆量和投机取巧的本,也决定了他们往往只能充当造反者的副手,若能成功则封侯拜相,就算失败也只落得从犯的处罚,不至于让整个家族覆灭;就算是“吏”当上了造反者的首领,他所追求的也不过通过“边打边谈”的方式,让朝廷给他一个合适的安排,而非是取而代之。出身小吏的宋江所作所为,基本上符合上述分析。
再者,通过深读原著,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忠义”自诩、自励的宋江,骨子里极度认同并忠于朝廷。上山之前,他所有的苦闷、牢骚、压抑都来源于不被朝廷认可、接纳,自恃空有一身本领,却不能施展宏图大志,无法在组织内获得足够体面的职位;被迫上山之后,尽管宋江聚集起来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不安定分子,但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出发点却只有一个:接受招安从而为朝廷效力,在疆场上博取功名。
3.宋江经常以“忠义”自诩、自励
第三,从手段为目的服务的原则去分析,宋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仅为自己挣得团练使的职务,也为兄弟们个个博得功名。虽然在今人看来属于投降行径,但在他本人以及大多数当时人看来,却未尝不是善莫大焉的义举。毕竟,在忠君报国思想是社会主流的古代,没有人想做一辈子的“乱臣贼子”。
宋江对朝廷有多依恋,可以从他招安后的所作所为去分析。宋江自从归降后,便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朝廷,不管奸臣如何陷害他,不管兄弟们在征战中死伤多少,依旧难以改变他对朝廷的这份挚爱。即使最后被奸臣毒死,宋江也要拉着李逵垫背,为的是害怕他搞乱,败坏自己的名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宋江对朝廷的依恋,完全属于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4.接受朝廷的招安,是宋江最满意的选择
最后一点,很多读者认为宋江是个悲剧人物,放着水泊梁山潇洒快活的日子不过,偏偏要做朝廷的“打手”,到最后不仅功劳被奸臣抢走,还落得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连自己也被奸臣毒死,真是要多惨有多惨。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我们仔细看过原著却发现,宋江其实是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却接受命运赐给他的一切。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早已了解自己的归宿,他忠于朝廷,甘愿为朝廷奉献一切,甚至是生命。如果能以杀身成仁的方式,博取生前身后美名,对宋江来说,完全是可以遵从的选择。
5.宋江杀身成仁,为的是博取生前身后美名
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宋江其实是达到了自己的心愿的,他满足于招安后的生活,也愿意接受最后的结局,就算是被害死也是心甘情愿,这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不二选择。我们很多人嘲笑宋江的愚昧,其实颇有点以今非古的意味,颇有些不公道。更何况,宋江只是个小人物,他只是在遵从本心罢了,对于他的抉择,后人应该学会尊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