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盔甲介绍 纸铠甲真的存在么?
时间:2018-12-22 09:08:56 阅读:(88)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都是直接厮杀到一起,所以对兵器还有铠甲的选择异常重要,有时候铠甲真的就能挡住一次致命伤。在古代,要想制作出防御力强的铠甲,只能使用一些金属材料,不过强度虽然因此上去了,但因为金属重量太重导致机动差了不少。所以在古代还出现过一种用纸做出来的铠甲,兼备防御和机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古代常见的铠甲装备,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纸,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你有没有想过,纸做成的铠甲也能上阵御敌?而关于历史上的纸铠甲,这一回还真不是传说,且听看鉴君我来细说。
甲胄的出现,与武器的发展是同步的。兵器最讲究实用二字,有什么样的“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盾”。
就像火遍全球的吃鸡游戏《绝地求生》里,1级甲只能抵挡手枪的攻击,2级甲仅仅能抵挡冲锋枪的攻击,3级甲则可以抵挡狙击步枪对身体的致命一击。
所以说,要想活得长,除了大神带,还得装备强!而历史上铠甲的演变就和吃鸡游戏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精良的漫漫过程……
商周以前的甲,多是成片的兽皮甲,制作模式都是札甲,也就是把较大的、成片的甲片连缀起来。
商周早期武器都比较弱鸡,主用的长兵器“戈”是啄兵,杀伤效果极弱,比较坚韧的兽皮便可抵挡。
当时最流行的皮甲大概是犀甲、牛甲和象甲。犀甲较厚实,但是比较稀有,因而只有贵族才用的起。一般士兵都用牛皮甲。
象皮甲南方用的多,《桂海虞衡志》中有一段对象皮甲的描述:“蛮甲,惟大理最工,甲胃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铁甲,叶皆朱之。”但是大象极为难得,杀象制甲费时费力,价比过高,远远不如牛皮甲。
皮甲的共同特点是花钱少,比较轻便,穿脱和保养都比较简单。即使后世铁制甲成为主流,遇到了钱不够使、用不起铁甲时,还会以大量皮甲替代铁甲进行防御。
战国时期铁兵器出现后,矛、戟、弓等杀伤力较强的铁兵器逐渐淘汰了防护能较弱的皮甲,铁制札甲慢慢增多。
秦汉魏晋时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铁甲,像两当铠、筒?甲、明光铠。铁制铠甲防御铁制兵器,矛、盾质地一样,防御能自不必说。
秦汉时代的铠甲逐渐增加了头部、颈部和主要关节的防御,这与刀的出现是相伴相生的,特别是颈部的盆领,对大刀横劈颈部的伤害有较强的防御效果。
魏晋南北朝出现过一种怪兽骑兵——具装甲骑。这种骑兵,连人带马都装备了全覆盖的铁甲,防御能非常高,刀砍不透、箭射不进。
这种怪兽骑兵主要被用来攻坚,所当者无不溃败,功能类似于热兵器时代的坦克。步兵与之对刚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克制它的唯一法宝是射脸,北朝许多著名的战役中,都有神射手专攻甲骑脸部战例。
但是隋朝以后这种全防护型的铠甲也没落了。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更恐怖的陌刀出现了,这种杀伤力一流的刀可以劈透重装铠甲。
另一方面则是,具装甲骑过于笨重,机动非常差。隋唐王朝从突厥人那里学来了轻骑兵技术,高机动的轻骑兵配上强悍的陌刀,所向无敌。而只会防不会跑、防又防不住的具装甲骑,很快就适应不了战场了。
宋元以后铠甲的形制发展出来很多新模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纸甲的出现。
纸甲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唐代河东节度使徐商率先发明了纸甲,这种甲是将桑树纸通过鞘制做软后,多层叠在一起,然后在方寸之间布以钉孔,钉牢后做成纸甲。
纸甲据称坚固异常,其强度甚至可以抵挡弓箭的射击。宋代的康定元年四月,宋仁宗曾经“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一次制造和分发三万件纸甲,可见这种装备己经是当时的制式装备了。
到了明代,戚继光领兵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楼寇时,令士兵穿着绵纸甲。纸甲的特点是造价极其便宜,又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御,所以在宋明两代都是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
清朝的绵甲更具特色。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钉有大颗的铁甲泡、铜钉铆固。绵甲用材比较轻软,比较长而且宽大,具有防寒,很适合于中国北方步兵使用。
战斗中比铁甲行动更为自如。将绵甲过水沾湿后,纺织品强度会增加,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而晾晒后又能恢复轻便。
这种加强版的“军大衣”,虽然更加轻便,防护能也非常好,但最大的缺点是隔热能简直不要太好,一旦遇上夏天打仗,士兵们可就吃不消了。
铠甲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与冷兵器的进化同步同频,其形制还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变迁而逐渐演变、发展乃至萎缩。
在今天这个热兵器时代,铠甲已经基本绝迹,唯有军装上的肩章(古代铠甲肩部护具的退化版),似乎仍在诉说着铠甲往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