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探花比状元还高兴?探花为什么比状元还好?
时间:2019-04-12 08:15:52 阅读:(191)
我们知道,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每一次全国的科举考试,也就只能出一个状元,从科举制诞生的那一天,一直到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千多年的时间,总共也就出了几百位状元,可以说是非常稀有的了。不过,在状元后面还有榜眼、探花,但其实在很多古人眼中,中了状元还不如中探花,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了探花会比中状元还要高兴?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状元的绝对是要比中探花的来的高兴,正所谓“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状元及第是多少读书人梦寐已久的事情,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脚跨金鞍红鬃马,由吏部、礼部官员捧着圣旨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旗鼓开路,然后走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上,接受万民朝贺,同时由于有圣旨开道,所以沿途的官员不论品级都得跪拜高喊万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说就这样的只有状元才能享受到的殊荣,是中状元开始呢?还是中探花开心呢?况且在明清时期一旦中状元就会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职,而榜眼和探花只会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可以说这就是“大魁天下”的状元独享的荣耀,你说这样的状元谁不愿意中呢?
至于所说的中探花的不成文的规定,应该指的就是中探花必须是相貌精致的美男子。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就讲述了当时的户部主事孙嘉诚原本在科举中乃是第三名的探花郎,但是因为相貌丑陋就被硬生生的从探花的位置上被拉了下来,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孙嘉诚的相貌实在太难看。
那么事实上探花就真的必须是相貌精致的帅哥吗?实际上在南宋之前,作为探花郎的确是需要相貌精致(当然此时的探花并不是指第三名),在这个时候每当进士录取完毕后,就会在杏花园举办一场隆重的探花宴,然后朝廷会从这些进士当中挑选出二位最年轻且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之后这两位需要游遍整个京城的名园,沿途采摘鲜花,最后还需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秦中岁时记》说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东轩笔录》也说到“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可以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想要当选探花郎的,的确是需要相貌的。而在当时很多进士也的确在为自己能当选探花郎而开心无比,比如唐朝宰相翁承赞在中进士并被选为探花郎的时候,就十分开心的写下“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这样表露出自己兴奋和开心的诗句。
可以说在唐朝时期,那个科举只有状元,而没有榜眼探花之分的时候,能被选上探花郎的确是很让人开心的。毕竟在当时能被选上探花郎也就是意味着你是这些进士中当中最年轻的相貌最帅的一个人,想想看这些进士乃是当时全国最为优秀的一批天之骄子,而探花郎又能在这些天子骄子中脱颖而出,你说能不让人高兴吗?
但是这个探花郎也就是在唐朝的时候让人开心。而随着南宋朝廷将探花代指一甲第三名的时候,这个探花郎的位置可就让人不怎么高兴了,因为此时的探花郎并不是指你是进士当中最帅最年轻的一位,而只是指你是位居一甲第一名状元和一甲第二名榜眼下的第三名的探花,所以此时中探花的可没有比中状元的要开心啊。
同时自南宋出现状元、榜眼、探花之分的时候,就从未定下过探花一定要是年轻帅气的美男子才能坐的规矩。其实在当时皇帝在定下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选的时候看的不是什么相貌,而是皇帝自己的喜好。比如在永乐二十二年的殿试中原定孙曰恭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但是等到永乐帝做决定的时候,他觉得“曰恭”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暴”的意思,所以很不喜欢,于是就将他由状元改为探花。又不如在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的科举考试中,本来定的状元是秦埙,但是因为他的祖父是秦桧,所以高宗就将他改为了探花。
可以说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对于探花的人选,朝廷并没有说只有年轻帅气的人才能坐,很多时候都是皇帝说了算,如果皇帝不喜欢你长的再好看也没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