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炎帝什么关系?炎黄二帝是兄弟吗?
时间:2019-04-29 08:36:50 阅读:(477)
我们一直认为炎黄二帝是我们的祖先,炎黄子孙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自豪感,而关于炎帝和黄帝,民间也一直都流传着很多的传说,比如他们大战蚩尤,他们为华夏做出的种种贡献。不过,炎帝和黄帝就只是单纯的部落首领吗,他们二人之间又是不是有什么关系?有传说认为他们其实是兄弟,这是真的吗?一起来揭秘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
黄帝在历史中相对清晰,炎帝则完全是一个谜案。这是因为汉代以来,神农氏与炎帝被混淆了,神农氏是三皇,黄帝是五帝,炎帝则是其中一个短暂的传奇人物。这里重点对炎帝做一番梳理,具体如下:
1.炎帝与神农氏无关
汉晋以来的各种史论是混乱的根源,如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将神农氏等同于炎帝,说炎帝神农有八代云云,开启了错讹的先河。实际上,《史记》等正史,以及郑玄等学者还是相当谨慎的,说神农的时候就说神农,对炎帝了解不多,就直接隐去。皇甫谧的神农氏等于炎帝的观点,其史料源头,应当是《左传》和《汉书》,此二书关于上古官名的渊源,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记载,唯一的区别是:《汉书》的表述是“神农火师火名”,《左传》的表述是“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且汉书也直接引用过左传的这段对话。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汉书的观点是神农等于炎帝。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汉书·百官公卿表》:《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但仔细辩读却发现未必如此。因为《汉书》是颇为严谨的,整本书提到“炎帝”的时候只有三种情况,一是五方观念里的南方之帝,二是五行里的“以火承木”的炎火之帝(指神农氏),三是黄帝时期的那位传奇人物,他有过一条泰山封禅的记录,还有一条记录是秦灵公祭祀炎帝的记录。可以看到,前两种情况是观念里的火德之帝,后一种是指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完全是两回事。更早的史料《逸周书》提到炎帝时,也是一个抽象观念,“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汉书·郊祀志》: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
《汉书·律历志》:稽之于《易》,砲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炎帝, 《易》曰:砲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炎帝与神农没有关系的其他证据还有不少,例如,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按照《管子·轻重》,是位于淇山之阳(河南);其他各种史料也可以看到,神农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炎帝的活动区域在史料中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他曾泰山封禅(汉书、史记),位置在山东;二是秦人祭祀炎帝,暗示在西北;三是《国语》提到炎帝成德于姜水,也暗示在西北。可以说,炎帝作为真实人物,其地望与神农氏并不一致。
记载上古事迹较多的战国史料《世本》,也并未把炎帝与神农混淆起来,该书提到神农氏时,主要是说他发明琴、瑟及“和藥濟人”。《易经》等又说神农氏是上古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人物,他播种五谷、发明耒梠、“教民耕农”等等,可见是一位农业、音乐、医药方面的大师。而炎帝的形象非常模糊,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一是他姓姜(世本);二是他是暴力的、军事的、统治的人物,在《史记》中,“炎帝欲侵陵诸侯”可以为证。
史料中出现了这种复杂情况,汉代以后的学者就给出了各种观点,最有代表的观点认为,神农氏是名号,炎帝是末代神农氏。这种观点的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国语》关于炎黄二帝有着相近身世的记载。
2.真实人物炎帝
那么真实的炎帝是什么人物呢?这个问题只能回到《国语·晋语》关于炎黄的身世记录,即“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这段史料的辩读者往往忽视了上下文背景,通读全篇可以发现,这段史料是晋国司空季子的对话,话题核心是上古贵族的“政治婚姻”。上古姓氏皆有“女字旁”,用不同的姓,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母系。对话感叹黄帝二十五子,只有青陽與蒼林“同德”于黄帝本人,而此二人实际上不是同母所生。紧接着又举出少典所生的两个同母儿子——黄帝与炎帝,他们一个与姬氏通婚,一个与姜氏通婚,却反目成仇,归根究底,还是政治婚姻出现了错配,所谓“异姓则异德”,这里的“姓”是就是指政治婚姻。
《国语·晋语》: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棄,以濟大事,不亦可乎?”
根据考古和其他各种信息推测,与黄帝通婚的姬,当为元妃西陵氏女,即嫘祖,西陵氏出自有蟜氏,也就是传统的姻族;与炎帝通婚的姜,当为戎族,即姜姓之戎。所以,二人在各自的姻族背景影响下,出现了“异德”。具体表现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中原衰乱,黄帝竭力征伐,天下诸侯刚刚服从的时候,炎帝却“欲侵陵诸侯”,诸侯恐惧之下纷纷寻求黄帝的保护,最终引发三场战役,炎帝败绩。稍后,作为诸侯的蚩尤作乱,黄炎合力平定天下。
3.一些推测
炎帝与神农氏绝不等同,而更可能是黄帝的兄弟。那么神农氏又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考古资料可以推测,上古三皇,包括神农氏,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农耕文化,分为诸多邦国,神农氏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共主,有天子之位(史记言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后世一些史料搜集到了这些邦国的名称,《世本八种》提到了很多,如夙沙氏、缙云氏、烈山氏等等。这些都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老文明。
当新石器时代末期,这个中华文化的主要摇篮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震荡,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言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这时候黄炎二帝经过史诗般的斗争,终于再次平定天下,并建立了更加广阔的王权国家,因此共同成为中华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