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产业是怎样的?揭秘盗墓产业链
时间:2019-05-24 17:12:15 阅读:(497)
一直以来,“盗墓”都是很多人觉得比较神秘的一个领域,毕竟这种挖坟的事情,首先要克服的应该还是一种恐惧的心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古墓当中行走,推开棺材寻找值钱的东西的。但是盗墓贼却从来都不缺,因为利益的趋势,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这也导致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外流。那么这个神秘的“行业”究竟是什么样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级顾问霍顿指出,全球地上和地下的文物交易额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在中国、印度、埃及三个文物输出大国中,中国几乎拥有盗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东西。确切统计表明,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这个数字仅仅是全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十分之一。在中国的所有流失文物中,盗墓的获得比例极大。
盗墓这个行当,发展到今天这种大工业般产业化的规模,文化却如当年威虎山上的土匪,仍流行着道儿上的语言和称谓。“掌眼”、“支锅”、“腿子”、“下苦”这些古怪的名词,是一个盗墓基础产业链条中的人员称谓和基本建制。一次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统称为“一锅儿”,锅子里级别最高的是“掌眼”,又被称为大哥。大哥是这“锅”人马的灵魂,不仅具有找寻古墓的本领,也有着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提出买断该“坑”出土文物的初级收购商,还可能同时兼任“支锅”。“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老板,也被圈儿里称做小老板。盗墓前期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资都由他来筹措。他们的投入是有风险的,挖出的文物如果没有被掌眼或投资人买断,只有全部自行处理。
“下苦”(干活的)是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收入也最为低廉。“腿子”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成熟与经验使他们大多成为老板的亲信。老板不在现场时,“腿子”有着绝对的权威。“腿子”与“下苦”们通常是清一色的农民,信息、知识和社会关系的不对等,使他们很难逾越这条看不见底的沟壑。盗墓的活儿很苦也很危险。炸出的竖井里充满硝烟,急的人会当天下去, 结果是没有一个能活着上来,即使戴上防毒面具也不行。所以,爆炸之后必须做好伪装。第二天再去现场时要带上绳子和头灯,十几米深的竖井,黑洞洞的只能容一个人上下。在竖井中央开凿斜井时,起初人就像坠在悬崖上的石子,没处抓没处拽的。打进斜井后,人又变成打洞的老鼠,上下伸展不开。大多数墓坑里会弥漫着“臭”(腐)气,让人头晕目眩。
盗墓一般选在秋冬两季的农闲时节,一是这时候地里人少,“干活”(盗墓)不容易被发现;二是天寒地冻地气小,爆炸后人在井下不易出危险。通常,盗一个墓需要两到三个民工和一至两个技工,时间是三到五天。炸和挖最少需要两天,而“取货”就在一夜之间。先进的定位仪器和爆炸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方法,却无法完全取代人力,所以“腿子”和“下苦”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失业。
“支锅”的活儿得有章法。没有锅,你就是有粮也吃不到嘴里,所以支锅人首先得有钱。找线索是支锅人的首要任务,有了确切目标后要请“掌眼”帮助验收,然后马不停蹄地选好技工和民工。选中的人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干活稳妥,还得懂得道儿上的规矩。所以,只能去道儿上找。价钱也至关重要,大墓有大墓的价钱,小墓有小墓的行市,清代墓与汉代墓肯定不同。还有“生坑”(没被盗过的墓)、“熟坑”(曾经被盗过的墓),吃水(出水)、不吃水等等差异。采买器材和炸药也是支锅职责,炸药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品,所以还得去道儿上求。一单活干完,无论这一“坑”出货(文物)还是没出货,价值高与低,“支锅”都得向合作者支付事先谈好的价钱。如果谁违反了游戏规则,报复的举报就会把蓄谋已久的交易变成一次毁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
每年秋冬两季,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家乡,加入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盗墓大军中。这支迁延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队伍里,有自发盗掘的农民、由老板控制的施工队质的松散群体、专业盗墓人、拥有资金的盗墓组织者,“十万之众”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收入却远远无法达到地下出土文物最终交易额的百分之一。在盗与贩之间横着一条常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是产业链上责任分工的原则,同时也是利益分配的原则。
在贩卖文物的环节中,中间商是最小的老板,而在连接盗墓的环节上,他们又是最大的老板。奥妙就在这小与大之间。(为了保证货源)一般的文物贩子(中间商)手里都控制着几个“施工队”(以“腿子”为首的盗墓群体),他们有的长期包养“掌眼”为自己寻找古墓;有的与一些专业盗墓的“支锅”小老板们保持着稳固的合作关系。一个被包养的“掌眼”月薪可以达到万元以上,而有经验的“腿子”发现一个墓坑也就只能得到几百元或千元。不管这些人的钱是多是少,这笔钱都出自中间商老板的腰包。在这种运作模式里,文物贩子实际上就是暗地里出钱给盗墓者“支锅”的老板。
北京的潘家园和西安的八仙庵是全国两个著名的古玩市场,但完成的却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使命。八仙庵主营地下出土文物初次上市的交易,潘家园则侧重三、四级市场的倒手交易。一手地下文物,无论在谁手上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暴露刚刚完成的盗掘。所以,文物到手后,“支锅”老板最关心的就是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这样才能保证一干人马的安全。
走私出境是他们惯常的做法,其好处一是隐秘,二是快捷。快到何种程度?据说盗出的文物一小时就能出手;三天的时间可以通过两次倒手文物出境;如果是一条龙不倒手的话,两天到达境外。一旦文物出关,盗墓者就可以永远逍遥法外。
文物出境路线一条通过广州、深圳海关;另一条是先将出土文物汇集到河南、陕西、甘肃的几个内陆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台湾再次集散,运往世界各地。出关的办法很多,有个人夹带、快件邮运、集装箱夹藏,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时,还贴上“出口艺术品”、“展览品”的标签掩人耳目。
在盗墓产业链上,风险最大的是基层盗墓群体,其次是最接近盗墓者的初级市场老板,因为他们离犯罪现场和犯罪证据最为接近。无论是在盗掘还是运输途中案件被侦破,公安人员顺藤摸瓜时,证据链条上最先锁住的就是这部分人群。因此,只有通过频繁的倒手,才能抹去地下文物身上所携带的犯罪印记。老板们的分工也十分明确,二手市场的老板消息最灵通,他们看家的本事就是眼快、腿快、耳朵灵,所以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盗墓的信息。拥有资金和关系也是他们的优势。但是,由于背负的风险较大,这一群体的组织结构基本处于松散状态。
三、四级市场老板大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他们不是有着文物报关的本领,就是有着更深的背景和能力。文物倒手到这个阶段,身上携带的盗掘证据链已经断裂,即使留有一点蛛丝马迹也无碍大局。所以,老板们基本上已是安全无忧。造假便成为这一级老板闲暇时的神来之笔。再经过一两轮的倒手后,“洗白”的文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见到幕后的大老板了。走到这一级的文物基本不再携带风险,拥有它的大老板可以风光地拥有支配权。一切似乎都渐入佳境,只是文物在这里仅仅成为文物,它所携带的学术意义也随着离开原址而一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