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各朝帝王死后下葬玄机 皇帝的陵墓
时间:2014-04-15 14:07:53 阅读:(212)
中国古代帝王死后下葬玄机:曹操的所谓“七十二疑冢”,无疑是一种防盗手段,而朱元璋死后的下葬方式也充满了反盗墓玄机。
明人朱国桢所著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即南京民间至今流传的朱元璋下葬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出棺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宫下面,更离奇的是朱棣出于篡位的考虑,将其移葬于北京景山。这方面的说法我曾在《朱元璋下葬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文聊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朱元璋是否葬在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的孝陵,现在还是谜。但孝陵历六百年、数经战乱而未被盗掘,与迷迷惑惑的反盗墓方式和严格的保护措施不无关系。
曹操、朱元璋下葬时使用的这种防盗手段,有一个学术名词,叫设“虚冢”。虚冢,是秘葬方式之一种。这里,就从朱元璋的反盗墓玄机说开去,看看虚冢是怎么一回事情,里面有什么好玩的故事。
“虚冢”,也就是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都属疑冢。历史上著名的虚冢当属孔仲尼的弟子为其设的五座虚墓。据晚清文人俞樾著《茶香室丛钞》引《东家杂记》称,当年孔子的坟西侧有五座假坟,都是石头砌成的。这些坟都是他的弟子为他造的,目的是防止被后人盗掘。当时孔子的儒家观点仅是诸子百家之一种,并不是人人都赞成的,反对派多多,联想此背景,弟子为其造假坟,干扰对手还是有理由的。
图: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当时天下首富沈万三出资援建,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当年朱元璋出殡时,传说此门亦有棺椁抬出。
据说后来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后,命人掘开了这些虚冢,里面竟然跑出了一只白兔子。此说学术界认为并不可信,但从中可以透露出,盗墓在孔子那个时代已是普遍现象了,为了防止惨剧的发生,反盗墓成了必须考虑的事情。
“虚冢”,在过去是防止墓被盗的一种常见手段。东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351年)始主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初归效刘渊,据有襄国,后杀前赵(公元304-329年)末主刘曜自称帝,拥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在当时的十六国中,后赵最为强盛,自然其葬事也颇为讲究。石勒当了15年皇帝,于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采取“虚葬”手段处理了自己的后事,是夜里偷下葬的。“夜瘗(yì 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据时人所记,石勒秘葬在渠山,当夜从城里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而在之前,石勒葬母时也采取了虚葬的方式,《晋书·载记第四·石勒上》记载,“勒母王氏死,潜窆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
石勒下葬时采取了与曹操下葬时相同的“障眼法”,葬事相当低调。《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记载,石勒病危时,曾下遗诏:“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大雅冲幼,恐非能构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无违朕命。大雅与斌宜善相维持,司马氏汝等之殷鉴,其务于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为将来口实。”
从上面这段历史文字来看,石勒的葬事与曹操所为如出一辙,秘葬的同时施行薄葬,墓内没有金银宝珠宝陪葬,连丧事也极为简单,官员参加丧礼都不被允许,以绝世人掘陵取财之歹念。后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分封在外在皇子皇孙都不让回京参加葬礼,是否受到石勒秘葬方式的影响,现在不能肯定,但我想其反盗墓、维护政权稳定的灵感应该是一样的。
石勒死后由其第二子石弘继位,但可能儿子太年轻了吧,让其侄儿石虎夺了皇位,废石弘为海阳王,自立“大赵天王”,并迁都于“邺”城。石虎死后葬显原陵,据史料记载推荐,此陵为虚陵,石虎并未葬在陵中。《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卷100)记载,东穆武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做一个梦,梦见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掘显原陵,欲鞭尸泄忿,但打开了陵穴后,并没有找到石虎的尸体。于是慕容儁“购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于东明观下,僵而不腐。”找到石虎的尸体后,“俊蹋而骂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其残暴之罪而鞭之,投于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后来前燕为前秦灭亡后,告密者李菟也因此被杀了,并重新把石虎的被桥柱子拦住留下的尸体收葬。
史书上关于死后下葬玩花招的记载,还有——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义熙元年也,时年七十。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竟不知其尸之所在。”(《晋书·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
“人莫不闵之(指为父杀仇家的张琇),为诔揭于道,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孝友》)
从中国丧葬史上看,在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波高潮出现在汉末,汉陵被盗严重。之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以假乱真、以“虚葬”处理后事的防盗方式普遍流行。如传说诸葛亮在死后就设了多处疑冢,如在汉中盆地的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冢,就有真假之疑。定军山是米仓山向西北伸入汉中盆地的支脉,曾是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兵戎相见的三国古战场。刘备的丞相诸葛亮在北伐生涯中,曾在这一带驻军镇守,始将定军山作为根据地。其名因诸葛亮在此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北伐曹魏,得名“定军山”。蜀国老将黄忠也曾于此刀斩夏侯渊、赵顺,遂使刘备平定了汉中称王,一举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诸葛亮死时曾有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其目前立碑的“真墓”的其实是虚冢,而未说真冢的诸葛亮墓被认为是真的,此墓是在定军山西北角,占地300多亩的“武侯墓”,由此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一说。实际上,这两冢都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据说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有多处疑冢而垒;“武侯之墓”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而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不只汉人如此,北方少数民族也喜欢这种“潜埋”,而不让世人知晓。据《宋书·列传第五十五·索虏》记载,当时的鲜卑族即有“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所以,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至今没有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