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后三位皇后的悲惨遭遇:哪位皇后死得最惨?
时间:2014-08-24 15:55:06 阅读:(149)
清代的最后三位皇后是指同治、光绪和溥仪三位皇帝的皇后, 也是我国最后的三位皇后,严格地说,最后一位只能打个隐号,因为大婚时,溥仪逊位,民国成立,只是小朝廷仍住在紫禁城,按清室优待条例保持”尊号”而已。
1、阿鲁特氏——22岁自杀而死 肚里有同治帝遗腹子
同治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属满洲镶白旗,崇绮之女,崇绮字文山,是清朝二百余年来唯一的满族状元,封三等承恩公,官工部尚书。,她与同治成婚时年仅十七岁,传说同治选后时,慈禧主立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慈安和载淳两人则注意阿鲁特氏, 慈禧催同治速作决定,帝把杯茶拨在地上,叫她俩走过, 富察氏怕长袍受污,抠着长袍走过,而阿鲁特氏则不抠直接走过,同治说:”抠衣的惜物,不抠者知礼,选知礼者。”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1872,10,15)册封阿鲁特氏为皇后,十五日寅刻迎入大清门,进交泰殿,拜天地寿星。据说婚费开支超过一千万两,但不是慈禧中意的人, 从来不欢喜她,没有给她好颜色。(注1)
结婚不到二年,同治染上了天花(也有说是花柳病), 皇后去养心殿探望,两人相对垂泪,帝留她多坐一会, 并说:”你熬着点吧,终久会有出头的”正好遇上慈禧在帐外听到,抢先拉开帘幙,狠狠并搧了她几个嘴巴, ,骂她是”孤狸精”她哭嚷着说:”我是大清门进来 的,也要给我留些面子呀!”谁知这句话正触犯慈禧的心病, 清制唯有皇后凤舆才由大清门进来,其余一概由神武门进, 那拉后正引此为毕生恨事,气得浑身发抖,捽着皇后头发一把拖了出来, 非要处以对低级犯过宫女才动的笞刑,吓得重病的同治帝从床上跌落在地跪求, 这才免于对皇后动刑。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4,1,12)同治帝在养心殿死去, 慈禧为继续以太后地位执政,立自己妹妹之子,同治之堂弟载湉为帝,此时皇后已有身孕,如果是男儿,自然是继位的后嗣了,谁知慈禧仍然怀恨在心,对自己唯一儿子留下的骨肉,毫不手软,不许给皇后送饍。崇绮入视皇后,再去见慈禧,慈禧说:”皇后这样悲痛,跟着大行皇帝去好了。”传说崇绮退后,皇后即命太监给其父送去一个食盒,内夹一纸条,问应如何是好,其父含泪写了”明哲莫如皇后”六个字,皇后得讯后,明知不容于慈禧,从此绝食,连同未出世的孩子,于光绪元年二月一同(1875,3,8)饿死,距同治帝死仅七十五天,年十九岁,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称她是”毁伤过甚,遽抱沉疴而逝”。
揭秘年仅22岁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杀谜案: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同治皇帝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蒙古正蓝旗,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压力,慈禧封她为皇后。因她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以及她不顺从逢迎慈禧,使慈禧视若寇仇,时常刁难她,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1879年与同治帝同葬于惠陵。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同治即位。当时,同治只是6岁玩童,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皇帝17岁大婚。当时慈禧太后主张册立凤秀的女儿,而慈安和同治都喜欢崇绮的女儿阿鲁特,认为她雍容端庄,很有福相。于是册封阿鲁特为皇后。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惑主”。
同治年幼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不被慈禧待见
阿鲁特氏格耿直,不善逢迎。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阿鲁特氏终于有了一次单独看皇上的机会了,夫妻俩四目相望,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眼见曾经相敬如宾的丈夫已经病到万难康复的地步,阿鲁特氏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
同治病到这个份上,他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当初她不干涉自己的婚后生活,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是母亲给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也正是凭借儿子才当上太后的……同治设法把身边所有的侍从支开,偷偷叫来了他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
同治向李鸿藻口述遗诏,立贝勒载澍为皇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草稿拟好之后,同治要李鸿藻回去好生修改润色,拿出正式文本,第二天送回。
李鸿藻虽与同治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很清楚得罪慈禧会有什么后果,经过一番掂量,权衡利弊得失,他还是把遗诏草稿交给了慈禧。
慈禧见到遗诏,立刻将其扔到火盆销毁,她既恨同治不念母子之情,更对阿鲁特氏有说不出的仇恨。
李鸿藻的一去不回头,使同治开始感到事态不妙。
他连急带病,不久就到了不能进食,不能入睡的地步。
可慈禧却在此时下达“尽断医药饮食,不许任何人入乾清宫的命令”,同治又熬了一天,终于怀着对皇后的无限牵挂驾崩了,时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朝廷迅速立咸丰的侄子——醇亲王之子载为幼帝,年号为光绪。
实际上,伴随着同治的去世,慈禧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太后了,但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朝廷的官员,谁也不敢同慈禧去较真儿。
同治死后 慈禧要皇后“殉葬!
在慈禧决定兄终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光绪为君之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从慈禧的嘴里只蹦出两个字:“殉葬!”慈禧的话惊得崇绮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办。
他送给阿鲁特氏一个空食盒,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当然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就连父亲也来催她上路。
可是,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虽然已经立了光绪,但她还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来,万一是个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后嗣了;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但是,慈禧最后还是将她逼上绝路。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既寒冷而又饥饿的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她是被饿死的,死时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她的肚子里还有同治皇帝的遗腹子。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四种:
吞金而死。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清代纪事年表》、《庸盦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笔者支持绝食而死一说。因为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哭成了胡桃。崇绮上奏慈禧,令其殉夫。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自己现在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还传进话去,言说服毒或其它死法,均对娘家不利。没过多长时间,阿鲁特氏便绝食而死。可怜呵,妩媚皇后阿鲁特氏没有跟上皇帝过上一天舒心日子,就香消玉殒……这皇后,不做也罢。
2、叶赫那拉氏——一生守活寡的悲惨皇后
光绪的皇后叶赫拉那拉氏,当时二十一岁,是慈禧胞弟桂祥和荣禄之女所生的长女,次女就是醇王载澧的福晋,傅仪的生母。慈禧自己没有从大清门进来,因而立载湉为帝时,便打定主意,非要把自己娘家的女儿从大清门抬入,光绪十四年冬选秀,召备选女孩除赫拉那拉氏隆裕外,还有江西巡抚德馨两女,侍郎长叙两女,凤秀之女等多人,光绪开始将如意递给号称国色天香的德馨之女,被慈禧喝了一声皇帝,吓的把如意给了隆裕。
在一些史料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她描述成是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但历史上真实的隆裕太后,不仅博览群书,眼界开阔,还是一个一生没有爱情,甚至遭遇了家庭暴力的悲惨女子……
隆裕的相貌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难看。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
难能可贵的,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在那个封闭的时代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并擅长英文写作的德龄郡主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庆亲王的四女儿(四格格)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你真的是在欧洲长大并受教育的吗?我听人说,谁要是到了那个国家并喝了那里的水,就会把本国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你到底是通过学习才会讲他们的语言,还是因为喝了他们给你的水呢?”我提起在巴黎的时候曾碰到她的哥哥载振贝勒,当时他正途经巴黎去伦敦参加爱德华国王的加冕典礼……她说:“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等这些问题问完之后,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从德龄郡主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大婚时从纸扎的太和门通过,成为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
慈禧主导了光绪帝的大婚,为其选定了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的侄女,后来的隆裕太后。
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但气势恢弘的太和门还是在烈焰中化为了灰烬。亲临火灾现场的翁同龢慨叹道:“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见《翁同龢日记》)
这一下令慈禧颇费斟酌: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必定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在进入第一道“朝门”午门之后,还必须再走进第二道朝门----太和门,然后才向北进入内宫。然而现在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没有第二道朝门可进,无疑是大不吉利。
可是,重修太和门需要很长时间,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随便更改,并且清朝历史上也没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更大的不吉利。
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那么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的问题呢?在短时期内恢复昔日太和门的壮丽,即使鬼斧神工也不可能啊。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
内务府迅速找来了宫内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钉纸糊,倒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不仅高度和宽窄分毫不差,而且兽头、雕饰、瓦沟等都酷似真物,竟然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慈禧终于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门经由午门、太和门被抬入皇宫。这一切似乎喜气洋洋,歌舞升平。然而,大清王朝就如同这纸扎的太和门一样,看上去威严、气派、恢弘,内里却是朽木、烂纸。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在这瑟瑟的西风中宣告结束。
皇宫里的冰冷婚姻
光绪根本不喜欢叶赫那拉氏,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做皇后。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年仅14岁,玲珑俏丽,又“工翰墨、善棋”的珍嫔独得光绪恩宠,夜夜承欢,殆无虚日。皇后有苦说不出,对太后也难以启齿,太后也不便明言,对光绪帝只能旁敲侧击,皇帝诺诺连声,但回去后依然故我。
当年珍妃卖官事件被慈禧发现,是因为有人告密,然后慈禧在珍妃的寝宫密室中发现了一个小账本,里面记载了某年某月某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金钱若干等云云。在慈禧太后查明此事后,光绪已经没有退路,不得不下了一道圣旨,特将瑾妃、珍妃降为贵人,以示微惩。但时间过了一年,慈禧还是心慈手软了,重新将珍妃、瑾妃晋升为贵妃。
隆裕皇后(最右)
当时,虽瑾、珍二妃根据自己责任的大小都分别受到了惩罚,但事情的重点在于珍妃。一般按照清朝宫中的规矩,犯事儿的嫔妃都要交给皇后严加管束。于是隆裕将珍妃幽闭在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的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这样一来,光绪对隆裕的态度更加恶劣了,甚至认为这是隆裕对珍妃的打击报复。
有这么一件事情,珍妃仗着光绪对她的爱,肆无忌惮,竟然要求光绪把龙袍脱给她穿上。而光绪竟然就真的把龙袍脱下来,给珍妃穿上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慈禧知道后,把光绪和珍妃叫过来,责骂了一顿。但光绪和珍妃把责任推到了隆裕脑袋上来,认为这件事情是隆裕告诉了慈禧,所以对隆裕恶语相加。隆裕非常委屈,只对光绪说了一句话:“皇上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吧。”却招来了光绪的一顿臭骂,认为隆裕是嫉妒他和珍妃的爱情,认为隆裕可恶,到处告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打了隆裕。隆裕又羞又愤,大病了一场。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隆裕也进入瀛台陪伴光绪。这个时候,光绪经常表现得非常烦躁,动辄就拿隆裕出气。有一次,隆裕实在是被光绪骂急了,抢白了两句。没想到,一向瘦弱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的光绪爆发了,他一把把隆裕推倒在地上,狠狠地打了隆裕,并且抓住隆裕的头发,把隆裕的头往地上磕。皇后遭此毒打,历代均为罕见,其婚姻之痛苦可想而知。
皇后竟连犒赏门丁仆媪的钱都拿不出
身为皇后,隆裕既不得宠,在宫中也不甚得慈禧这位姑母的欢心。她在宫中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悲惨。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回忆说:孝定景皇后就是隆裕皇太后,也是光绪的正宫。她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太后的侄女。因为她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因为皇后崇尚俭朴,又不得宠,没有额外收入,每月有限的例银用来日常开销、孝敬太后就所剩无几了,自然很少赏赐下人。1891年光绪帝的生父逝世,皇后连前去致祭时犒赏门丁仆媪的钱都拿不出,只好“伪为有病,不往”。所以,她一生不仅未尝过人间温情,连真正的荣华富贵也未享过。
亲笔签下退位诏书,为大清划上了句号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
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隆裕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此时载沣监国,隆裕虽无政权,但论地位则是万人之上,自可养尊处优。但这时反清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拚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三百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袁世凯要是在场,也一定陪着哭,还是一副忠臣的模样,但背后却加紧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被刺,使隆裕触目惊心。1912年2月12日,“挥泪对宫娥”的她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之后隆裕甚觉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
3、傅仪的皇后婉容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皇后就是郭布罗氏·婉容。
婉容,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她不仅容貌娇美,清新脱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态不凡,内刚外柔并富有善心;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而在清朝贵族中闻名遐迩,可谓是一位兼收中西方文化优势于一身的美丽女子。1922年,只有17岁的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后。然而,自婉容被册封为皇后之日起,她的悲剧命运也就开始了。“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使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11年,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帝制结束,国家从封建走向共和。当时的民国政府给予清室的优待条件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为此,逊帝溥仪的婚礼还是完全照搬清王朝皇帝大婚的礼仪,民国政府特被批准皇后的“凤舆”从东华门抬进紫禁城的后半部,就这样,婉容成为只是名义上的皇后。
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傅仪已十七岁,由同治的瑜太妃和他生父载澧做主,聘荣源之女,瓜尔佳氏秋鸿为”后”,荣源是慈禧的宠臣毓朗贝勒之女婿,正白旗,论辈份,毓朗与溥仪同辈,所以秋鸿比溥仪虽年令同岁,但辈份要低两辈,在天津教会女校读书,姿色很美,中英文俱佳,又善于绘画,另外还有个英名字叫”伊莉萨白”。 用今天的词汇来说,是个时尚的女孩。
选聘既定,尊礼筹备,当时清室已亡,内务府只限三十万以内开支,主要是出售奉天圈地二十万所得,以及遗老遗少们设法拼凑而来。所用的奉迎仪仗,而是借用袁世凯称帝时僭制的洪宪仪仗,真是废物利用。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送贺礼共八件,其中包括精制珐琅器皿四件,绸缎二端,喜幛一付,喜联一对,喜联是黎自写,联曰:”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周铜盘铭,富贵吉祥。”
婉容婚后住储秀宫近二年,后随溥仪搬天津居住七年,婉容所受的西洋教育,深得溥仪赞赏,二人身穿西服,出入舞厅酒馆,交际场所,过着豪奢放逸的生活。受到冷落的溥仪另一个妻子文绣,不能忍受寂寞,离婚而去。在网上可以找到当年许多婉容的老相片,确是丰神异彩,美艳动人。
当初,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由于婉容是知识女,十分向往一夫一妻制,并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在生活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调。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和皇妃文绣住进了天津静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皇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向往一夫一妻制的婉容身上。
后来,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伪满洲执政府的傀儡,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化作一抔黄土,结束了她曾凄婉哀怨的悲惨一生。那么,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是怎么死亡的?她香消玉殒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婉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她一生悲剧的高潮,就是从走进东北开始的。当时,日本人居心叵测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公开导演了一场挟“天子”以达满蒙独立目的的傀儡戏码,使山海关外的东北,笼罩在伪满洲国的阴影里达14年之久。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史上,伪满洲国是一个怪胎,是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策划打造出来的怪胎。为了让这个怪胎有一个名正言顺生存的理由,他们想到了那个躲在天津租界里天天做着复辟梦的溥仪。他们给溥仪描绘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图景:回到东北祖地,恢复大清王朝,重整旗鼓,再次入主中原。这景象的确太诱惑人了,溥仪立刻跟着日本人来到东北长春。其实,对于日本人在利用自己,溥仪心知肚明,但是,他抵挡不住再做皇帝美梦的诱惑,哪怕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这样,溥仪心甘情愿地钻进了日本人为他设置的“龙归故里”的圈套,从此走上了汉奸卖国贼的道路。
溥仪是背着婉容偷偷地跟日本人到东北做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这对她无论如何是一种伤害。但是,婉容就是婉容。她的古典和虚荣成了她永远冲不破的樊篱。与溥仪一样,母仪天下的皇后美梦对于她是抵挡不住的诱惑。于是,她坐上了去找川岛芳子的汽车,心甘情愿地走进了东北这个陷阱。然而,婉容只是一个政治符号,却不属于政治;她与伪满洲国有关,却与所有的卖过阴谋无关。在东北长春,婉容一切都要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秘密监视,甚至不能走出大门一步。婉容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辱,决意逃出那个人间地狱。但是,当她做好一切逃跑准备的时候,却被当时正在日本的三格格发现,她写信告知溥仪,结果逃跑又成为泡影。从此,婉容再也没有找到逃脱的机会,生不如死的她,便选择了自我毁灭。
在东北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她的灾难是双重的,她不仅受溥仪的冷落,还受日本人的欺辱。即便在隆重的伪满洲国皇帝登基大典上,却没有她这个所谓“皇后”的一席之地。当所有的人眼中都没有皇后的时候,婉容才感到做不做皇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再也没有力气面对这个世界,只好每天倒在了那个烟榻上,没命地吸鸦片。她在伪皇宫专设了一个吸烟间,每天除了读书写字绘画,就是吸鸦片。每次左吸四口右吸四口,每口一个烟泡,每天二两鸦片,天天就这么吸着。吸着毒。那个清新脱俗、谈吐文雅的婉容,那个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婉容,就这样的把自己撕撕扯成风中的碎片。
就在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投降的那年夏天,中国东北伪满洲国小朝廷立刻树倒猢狲散,走投无路的溥仪只得又一次宣诏退位,并自顾自地从通化飞到沈阳,最后在他祖宗发家的地方束手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沈阳,这个大清王朝的起点,最后成为了其彻底覆灭的终点。而被丈夫抛弃了的婉容,却以高级战犯家属的身份,在她曾祖父吉林将军当年的辖地,在人民解放军押解下,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1946年春节前夕,解放军派了一辆汽车收容他们。于是婉容上了汽车。当时,婉容连一件棉衣也没有,被冻个半死。汽车到通化后,婉容一行暂住市公安局宿舍中。当年4月,解放军准备进驻长春,收容婉容等同行。4月14日,长春解放。婉容一行住进解放军招待所,也就是原“厚德福”饭店。这时,与婉容一起被收容的其他几个人都允许回家了。唯独婉容有家难回,她在长春的胞兄润良闭户关门,不肯收留病弱的胞妹。后来,因国民党要抢夺长春,解放军将婉容几人从长春运到吉林市,关进公安局拘留所。
不久,国民党飞机轰炸吉林。解放军将婉容等人押上火车,在敦化监狱几天后,于5月末来到了延吉,关进了民主政府主管的延吉法院监狱。1945年末,延吉就回到人民手中,虽然很乱,但民主政府基本能控制局面。民主政府和解放军将婉容关进监狱,既不是因为她是皇后,也不因为她是政治犯,而是她无家可归,放不掉,不得不在极度困难的战争条件下带她到处转移。
据说,延吉监狱很大,一栋房子约有40个监狱。哪一间都满员。解放军将她们送进女监,混凝土造的仓库。婉容的住处是一张二层床,她被放在下床。她有时从床上滚落到水泥地上,一动不动,门口的饭也不吃,大小便失禁,在多年的压抑和鸦片的麻醉中已精神错乱,神志不清,形容枯槁,憔悴不堪。
6月初,传说国民党要向延吉打来,解放军决定经图门向牡丹江转移一批犯人。解放军为婉容准备了马车,到小仓库一看,她已病入膏肓,不省人事,难以承受旅途颠簸,在路上容易折磨死,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将她留下由狱方照料。她的5名亲属只得忍痛与她分别。于是,爱新觉罗的家族中只剩下婉容孤苦伶仃地留在延吉。1946年6月20日上午5时许,婉容悲惨凄凉地在延吉市与世长辞,时年仅40岁。
直到早饭后,狱方巡监才知道婉容已经僵死。此后她被当地人用旧炕席裹卷起来,埋葬在延吉南山根儿。根据延吉市人民政府(1993)3号文件《关于修建末代皇后婉容墓园的意见》中说:“中国末代皇后婉容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日五时病逝延吉监狱,埋葬在延吉南山根儿,是确凿无疑的,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在婉容的死亡登记表上,姓名一栏上写着:荣氏。案由一栏上写着:伪皇后。6月10日释放,6月20日午前5时亡去。仅仅21个字就将一个40岁女人送走了。本来,40岁女人的生命正当丰盈饱满,风韵犹存;然而,40岁的婉容却已经形容枯槁,骨瘦如柴。她从鲜花烂漫的春天直接走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严冬,还什么都没有开始就宣布了结束。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位皇后,而婉容是最后一位皇后。身为皇后在皇宫外可以母仪天下,在皇宫内可以统率六宫。然而,婉容身为皇后却不能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后相比,因为她是一个末代皇帝的皇后。可供她“母仪”的“天下”只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紫禁城,可供她统率的六宫只有一名皇妃,也就是比她更加柔弱的文绣。这就是婉容,这就是中国最后的皇后。然而,身为一国皇后,死得却如此不堪,人们更愿意用“病逝”来掩藏那一点无奈的残酷。据说,那个埋葬她的地方,如今只有荒草萋萋,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缕缕的悲哀。
婉容如此悲惨的遭际,折射的正是当时整个国家遭遇的苦痛与磨难。婉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后,也是一个时代最后的女人。虽然,这世界再也看不见这样一个女人,但是,这世界仍然有古典,仍然有虚荣,仍然有为一种东西执迷不悟的女人。更可怕的是,这世界仍然有让女人掉进去的陷阱。婉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个悲剧又是无法避免的,是万恶的封建王朝和日本侵略者将她推向了历史的深渊,她是历史的牺牲品。
贵为皇后,母仪天下,本应享尽人间雍华富贵,但清代最后三位皇后的生活都极为悲惨,连一个普通人家庭的温暖都没法得到, 追究原因在于慈禧,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她目光短浅,自私无知,在位四十七年,不惜采用极强硬手段控制同、光二帝,无论在政治上和在生活上都容不得有半点自由,同、光二后和她们的丈夫同样悲惨的遭遇,自然是慈禧一手造成。至于溥仪的”皇后”,责任则应归罪溥仪本人,作为受优待的亡国之君,如其肯在天津或者干脆出国到欧美过个太平享福日子(注5),何致于有以后的下场,但也与慈禧有关,不是她自顾个人,使国家及军事迅速衰退,哪有以后日本的长驱直入。我们回顾这般历史,同样也对这三位不幸的女寄托于同意和感叹。
注:
1, 大婚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选为丽妃,慈禧以令阿鲁特氏学习礼仪为由,限帝后之间情爱,因之同治不敢常入后宫,也不到丽妃宫去。
2,世传:光绪在死前有遗诏给隆裕后,敕诛袁世凯,以雪戊戌之恨,隆裕把这遗诏交给了摄政王载澧执行,但这班大爷成天唱戏玩鸟,哪有胆识执行。
3,传说知道溥仪入宫后,醇王太福晋(慈禧的妹妹,光绪的生母,傅仪的祖母)硬是拖住不放,放声大哭道:"已经害死了一个,还要再害死一个啊"。
4,溥仪因是同时继承同、光二帝,在理论上有六个母亲,除生母外,同治的瑜妃、珣妃及瑨妃,光绪的隆裕和瑾妃都是,于是六人为小皇帝的养育权大肆争夺,当然是以隆裕为主,隆裕死后瑾妃老实争不过,以瑜妃为主。
5, 庄士敦一贯意见应送溥仪、溥杰兄弟出国深造,培养成为有用人材,并曾于1923年安排赴英留学,但遭各太妃及郑孝胥、罗振玉及陈宝琛等人反对而作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