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是谁?明恩溥为何说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时间:2019-09-25 16:32:05 阅读:(483)
长久以来,勇敢与勤奋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是传统美德的专属标签,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格的一部分。不过在这“勤劳”的背后似乎读出了“隐忍”的含义。因为一个能够长期坚持辛勤劳作的人,必将是一个忍耐力极强的人。勤劳的中国人是否真的如此呢?让我们以外国人视角来看一下。
外国传教士是近代最早接触中国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得以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对中国人的格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自1872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54年,著有《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对中国人的格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剖析。
在明恩溥看来,勤劳刻苦是中国人的显著特点,但并不是一个值得宣扬的优点。因为在勤劳刻苦的背后,则是持续的为“活着”而劳碌、奋斗。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的生产力与生活水平都非常低下。只有勤劳刻苦,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必定要勤俭节约才可做到,因此,“节俭”又成了一个衍生的格,而在中国人看来,节俭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这种奇怪的逻辑让美国人感到奇怪。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长期的贫苦,锻造了中国人坚韧的格,普遍具有高强度的忍耐抗压特点。在明恩溥看来,忍耐是一种隐蔽,是一种小心谨慎,与渔夫和猎人有相似之处。但明恩溥又将这种忍耐等同于印第安人的消极忍耐。
美国人的逻辑似乎有些矛盾,因为渔夫与猎人忍耐的背后是反击,反击后,最终的结果是收获,而印第安人的命运似乎只有退缩、甚至是灭亡。
明恩溥发现,中国人年复一年地参加科举考试,头悬梁、锥刺股,不到白头不罢休的精神则是忍耐力的具体体现。
其实,在这份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背后,则是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的无奈。学而优则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让一些禀赋平庸的学生不惜赔上几十年的时光去博。在不停地考试、学习中,很多人熬白了头,累垮了身体、摧毁了精神。在科举考场上,时常还会出现白胡子考生,甚至还有百岁考生科举、范进中举这类极端案例。
明恩溥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将英国人与中国人在吃饭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如果英国人的晚餐被剥夺,就会像失去幼崽的母熊一样暴怒、发狂。明恩溥认为,所谓文明的英国人是被肚子奴役的,而被英国人认为是“野蛮人”的中国人却不是这样的。
明恩溥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大约150余个中国人去参加中午举行的宴会,很多人为了赴宴,早餐都没有吃,徒步了数公里赶路过去。结果,原定于10点钟开席的午宴因故推迟。结果,这批人又被各种“加塞”,两拨后来的人都已经大快朵颐,他们还没有吃上。但这批人丝毫没有愤怒,而是笑眯眯地为这些后来人当起了服务生。
明恩溥认为,如果是英国人,或是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公民被这样对待,肯定会大声咒骂、抗议,甚至还要联合签名,投书《泰晤士报》曝光。但中国人的表现,让明恩溥非常惊讶。在这些中国人的身上,明恩溥看到了极强的忍耐力。
不过,美国人或许不太懂中国国情,他的观点略显夸张。因为根据明恩傅的描述,中国人参加的这种宴会很可能是流水席,是分批次就餐的宴会。第一拨的客人为何会让位于第二拨、第三拨客人,原因很难猜测。但有一点几乎肯定,如果是亲戚,或是家族、乡亲组织的红白喜事流水席,参加的客人断然是不会发火的,即使心里有怨言,也只能隐忍。毕竟要给主人面子,破坏了红白喜事氛围那可就更加严重了。
如果是红事,主人大喜之日,你大吵大闹一番,必定让主人难堪,事后主人非跟你翻脸不可。如果是白事,送别长辈的时候,作为晚辈,你装作悲伤还来不及,还好意思为吃饭发火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明恩傅没有看出来,那就是这第一批人本身就是宴会的服务人员。
如果说吃流水席这种小事,美国人还观察不透的话,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的表现,让明恩溥坚定了自己的认知,即中国人的忍耐能力世界一流。因为在大饥荒面前,中国人宁愿饿死,也不会革命。
1876年至1878年,华北地区爆发罕见的大饥荒,史称“丁戊奇荒”。灾荒的原因同样是天灾人祸。天灾的原因是旱灾、洪灾。洪灾的原因是黄河泛滥、改道。人祸的原因是全国各地疯狂种植鸦片,导致庄稼种植减少。二百年难遇的丁戊奇荒,死亡人数达到了1000万之高。明恩溥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剧。
在山西,饿殍遍野,甚至易子而食。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悲剧,明恩溥在痛心的同时,也非常不理解。因为,很多百姓宁可无家可归、举家逃难也不会团结一致向官府求助。即使地主家就在旁边,灾民也不敢去抢劫地主的粮食。
明恩溥大为不解,就此问题询问了很多灾民,他们的回答都是“不敢”。明恩溥甚至很直白地告诉灾民,反正都是死,与其这样白白饿死,还不如聚集起来造反。但灾民仍然面无表情地回应,“不敢、不敢”。
同样是吃饭问题,如果再与英国等西方国家做个比较的话,那情况明显不同。西方人奉行的是“面包、面包,否则就流血”的革命思维。而中国人则是宁愿饿死也不造反。这在明恩溥看来,是中国人将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
在这场灾荒中,明恩溥看到,隆冬时节的北方,成群结队的灾民冒着严寒,举家逃难,一路乞讨,行走几千英里,穿越多个省份。大部分人都死在了半路上,活着的人甚至没有力气将亲人掩埋,也没有力气哭泣。
中国人为什么要长期遭遇这种苦难,为何要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明恩溥想不明白。明恩溥似乎不知道中国还有句古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信仰上帝的明恩溥认为,中国人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力是灵魂不灭的证据。在他看来,正是上帝赋予了中华民族更崇高的使命,才让其灵魂不灭,让其遭受前所未有的人类苦难与折磨。
明恩溥的观点,似乎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观点非常契合。
但问题是,一个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谁愿意为未来几千年没有影儿的事情去牺牲自己,何况还已经牺牲了两千多年。苦难不值得颂扬,同样,超强的忍耐力也不是啥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