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为何喜欢留八字胡?何时开始刮胡子?
时间:2015-12-04 11:52:10 阅读:(121)
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成年男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了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诗经·豳风》中的《狼跋》一诗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着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往前走踩着胡子。可能是受到许慎《说文解字》“牛顄垂也”释文的影响,传统都将诗句中的“胡”,理解为颈下垂下来的肉。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哪有那样的垂肉?应是从颈颌垂下来的长毛,或是颈下垂肉上长的毛发,即所谓“胡子”。
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第11期)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