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古代的状元都当不上大官?
时间:2019-09-27 10:45:43 阅读:(422)
说到状元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古代多人的梦想,一些人一生就是为了考取状元,但是最近小编发现了,很多人并不喜欢状元,觉得状元是当不上大官的,探花榜眼什么的反而更好,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在中国古代,举人高中“状元”之后,皇帝会封他多大的官呢?在戏剧中,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之类,都是给皇帝办事,掌握文书章奏,或者受监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视,考察吏治,运气好的还会被召为“驸马”,要不然就是到各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学政,官职看起来不小。但实际上,古代“状元”的官职一般都是有规定的,而且职位也比戏剧中所说的要低很多。
就拿清代来说吧,殿试的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皇帝会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只有“一甲进士”在赐名后,会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职,和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差不多;而“榜眼”、“探花”,则会被授封为“翰林院编修”,七品官职,和我们现在的地方县长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芝麻官”。而“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但是,事实上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的科目,始于唐代。唐代取士,明经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即学通一部经书,应“学究一经”的科目考试者称“学究”;宋代的“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后世作为读书人的通称。有时又将咬文嚼字、拘泥不化的塾师或文人称为老学究、村学究。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
“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状元跟驸马之间,其实并没什么联系。据记载,历史上只有一位状元成为了驸马,所以,不能把状元和驸马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