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在国内大乱时仍要远征高句丽?
时间:2016-02-10 14:50:25 阅读:(432)
公元604年8月13日,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带着对帝国无限的眷恋,与老伙子们一一话别之后,去世了,老人辞世,给儿子杨广留下的,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1、增加了大量人口,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巅峰时期的全国人口是890万户,总计人口46,019,956人--引自《隋书·地理志》;
2、疆域辽阔,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朝的国土面积达467万平方公里,北至辽河、阴山,西达青海湖,南设南宁州、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引自《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大隋疆域图)
当然,隋文帝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就是一整套完善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包括均田制,增加农民收入;五省六部制,改善政府效率、减少开支;府兵制的兵农合一;户籍制改革,实现全国人口普查,增加赋税;科举制,选拔人才,打破豪门贵族对于官员任命的控制。
唐朝完整的继承了,隋文帝的这套制度,他不仅增加了中央集权,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老百姓有钱了,国家的钱包也鼓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人口普查,增加了大量青壮年。
关于隋朝的人口普查,杨坚使用的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这么学术的话题,历史崔就不讲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要钱有钱要兄弟有兄弟之后,干嘛呢?古代皇帝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找人打架!
往好了说,就是解决边患,汉武帝时期对付的是匈奴,隋文帝时期,解决的是突厥,而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最后的边患,来自高句丽。
这个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地方政权,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鼎盛时期,疆域横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所以无论朝鲜、韩国还是国内,都认为这是咱自己的原始民族,同时这里有个常识的错误,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政权,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高句丽的第一任国王,叫朱蒙,也有人叫高朱蒙,是扶余国的王子,武艺精湛,尤其擅长骑马射箭,唯一可惜的,是朱蒙的母亲,出生不够高贵,公元前60年,扶余王空虚寂寞冷,和他的一个婢女滚了床单,第二年,这位婢女就生了个男娃,也就是朱蒙。
朱蒙心高气傲,事事争先、努力表现,却因为出身,不仅没有得到国王的赏识,还得罪了其他王储,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朱蒙带着家将,一路向东南逃跑,来到辽宁桓仁,做了当地部落首领的女婿,之后,在这里生根发芽,建立政权。
据史料记载,朱蒙时期的高句丽拥有农耕、放牧和渔业三种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高句丽进入扩张期,吞并沸流国以及周边部落,成为北方一个有实力的部落政权。
成长起来的高句丽,长期和扶余对抗,并且带有极强的侵略,不断吞并周围弱小部落,据《汉书》记载,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于公元前14年,联合扶余,率领部队,一直打到了高句丽的都城,斩杀朱蒙,此后高句丽成为汉朝附属国。
附属只是名义上的,真正拿主意的,还是高句丽国王。
使高句丽从地方政权,成长为区域强国的,是第六代君主太祖王高宫时期,传闻太祖王拥有近120岁的高龄,在这段时间里,高句丽从部落制改为中央集权制,吞并东沃沮,疆域扩张到汉江流域,频繁发动针对辽东的战役,此后迁都丸都城,摆脱中原的控制。
(汉江流域示意图)
这个汉江,并不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而是在朝鲜半岛上,发源于太白山脉的,第四大河流,汉江流域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金矿,人多、地广、粮食多,而且通过汉江,经黄海,可以和中原经商,是朝鲜半岛重要的贸易路线。
任何一家公司的扩张,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高句丽这种地方政权,需要真刀真枪的战争,代替的是原先的利益集团,幸运的是,高句丽作为地方政权,一直没有遭遇毁灭的打击,存在于漫漫历史中,长达700多年。
东汉之后,中原进入战乱期,高句丽趁机向北方的割据势力,发动战争,争夺辽东,国内的史册上,记载了几场,中原取得的大胜,都是攻破都城之后,就班师回府的:
1、公元197年,高句丽和辽东公孙家族发生大规模武装斗争,高句丽战败,都城被毁;
2、曹魏时期,高句丽先是联合曹魏军队,进攻辽东郡,此后脱离联盟,攻占辽东西部,被曹魏军队打败,攻占丸都城,高句丽国王逃奔沃沮。
3、公元342年,高句丽被慕容皝的前燕打败,丸都城再次被毁。
这里出现的辽东公孙世家,出现在三国的史册中,场次不多,第一代领袖叫公孙度,辽东太守,当时中原大乱,公孙度就建国自立,到第二代,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时期,曹操袁绍爆发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去世,他的儿子袁熙、袁尚投奔公孙康,最后公孙康亲自咔嚓了他俩,把首级送给曹操后,称臣。
关于袁绍和曹操的战争,给一个历史崔公众号上的传送门: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当上老大的
高句丽的另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是五胡乱国,南北朝时代,高句丽攻占扶余国,兼并靺鞨(读mohe,位于黑水的靺鞨部落,是传说中满族的直系祖先,满族?)的少量部落。
当时,在朝鲜半岛,除了高句丽,还有两个强势的地方政权,叫新罗和百济,在朝鲜历史上,称这段历史为“朝鲜版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地理位置分布图)
百济,又叫南扶余,根据史书记载,百济的第一任国王叫温祚(读zuo),和高句丽关系密切,朱蒙能建立高句丽,依靠的是和部落首领的联姻,首领的女儿叫召西奴,朱蒙和召西奴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沸流和温祚。
当朱蒙建立高句丽后,原先在扶余国的儿子,也来到了这,并顺利成为太子,他就是高句丽的第二任国王琉璃王,琉璃王能成为王储,意味着沸流和温祚失去了成为领袖的可能,为了逃避来自琉璃王的刺杀,沸流和温祚跑到了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建立了百济。
公元10年前后,百济吞并朝鲜本土部落,马韩,成为可以和高句丽抗衡的地方政权。
另一个国家新罗,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朝鲜本土民族建立的政权,疆域靠近日本海,在政权建立初期,幕后统治的势力,是来自日本的倭寇。
朝鲜的这个三国时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老大不是永远的老大,弱可以胜强,最后统一朝鲜三国的,是看似弱小的新罗,而统一的新罗,再次分裂后,实现统一的政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丽,高句丽和高丽前后相差了近三百年。
继续说高句丽,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毕竟是朝鲜三国中,最具实力的,他的面积最大,占有汉江流域,控制百济和新罗,对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还长期骚扰北魏政权,这是高句丽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征讨突厥,获封圣人可汗,富有四海,周边国家纷纷向隋朝朝贡,高句丽的婴阳王也被册封为辽东公。
婴阳王这个名字,如果对隋朝的历史比较感兴趣,可以记住他,因为就是他抵挡住了,隋朝的四次大规模进攻,婴阳王本名叫高元,是高句丽的第26任君主,公元590年继位,598年,率领一万军队,进攻辽西。
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了,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但是导致的后果,却是杨坚无尽的怒火,当时的隋文帝正准备集中力量,平定突厥这个最大的边境隐患,高句丽正好撞倒了枪口上,于是杨坚命令,他的小儿子杨琼以及上柱国王世积,率领水路大军30万,讨伐高句丽。
隋朝的水军统帅叫周罗喉,从海路进攻平壤,却遭遇大风浪,损失惨重,寸功未得,就回航了;而地面部队,遭遇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在九月雨季来临,军中疫病流行,这次征伐以失败而告终。
(出土的高句丽壁画)
婴阳王很会做人,虽然抵挡住了杨琼和王世积的进攻,但是毕竟没有实力,正面和隋朝对抗,战役结束后不久,婴阳王上表隋文帝请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正好第二年,也就公元599年,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联合,进攻染干,隋文帝出兵,帮助染干重建家园,高句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染干在隋朝的帮助下,战胜都蓝,成为东突厥大可汗,并向隋文帝称臣,杨坚也成了圣人可汗。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继位,成为隋朝第二位皇帝,此时杨广接过的,是盛世隋朝,史书上关于杨广发兵攻打高句丽的原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带着斐矩巡边,来到东突厥,看望一下染干,现在被称为启明可汗,隋炀帝来草原,也没什么明确的目的,就是走走看看,权当旅游,一方面可以欣赏一下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想敲打敲打突厥可汗,显示下天朝威仪。
巧合的是,当时高句丽的使者也在突厥,于是身边大臣斐矩就对隋炀帝说了一番话,大体内容就是,辽东从周朝开始便是中原的领土,先皇也讨伐过,现在我们国富民强,当然要把辽东收回来。
怎么收呢?斐矩的办法是,威胁!
威胁高句丽,赶紧向大隋称臣,并来洛阳朝见皇帝陛下,如果不来,就联合突厥,灭了你。
当时隋炀帝已经迁都,从西安来到洛阳,但是高句丽的国王高元,没有给杨广和斐矩面子,拒绝了,不仅没来拜见杨广,朝贡也停了,当时隋朝作为东亚的政治中心,威服四海,周边的国家,纷纷接受隋朝册封,每年定期朝贡。
(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中的石之轩,另外一层身份就是斐矩)
史册上记载的,毕竟只是杨广三次远征高丽的直接原因:不听号令、藐视皇权、带头挑衅、边境隐患。
更重要的一点,还需要从隋炀帝的年号说起,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取自道教的《灵宝经》,意思是:依天运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隋炀帝的年号叫“大业”,来自易经: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杨广将年号取为大业,是希望建立不朽功业,继承父亲隋文帝的遗志,带领大隋帝国走向顶峰盛世!
所以才有了迁都、开运河、征战四方,最后在高句丽碰壁,导致亡国,关于杨广的功与过,请听历史崔下回分解。
继续讲高句丽,高元的强硬态度,严重挑战了隋朝的地位,为了炫耀武力,同样是在611年,隋炀帝杨广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召集天下兵马,共计一百多万,加上运输队,史册记载的参与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五百万。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引自《隋书》
从东晋以来,作战人数超过或者接近百万的,只有两次,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以及苻坚东征南朝,韩信曾经在回答刘邦时,这样评价两人的军事能力差距: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兵不是越多越好,带个一百人出去旅游,也能把你累死,何况是出门打仗,需要考虑吃饭、住宿、作战方式、地形、行军速度、天气、防御阵型、追击阵型等等,总之人数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管理的难度将成指数式增长。
于是,苻坚失败了,亡国,隋炀帝在大业七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远征,以相同的形势,召集天下兵马,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后,还是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