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一块门板折射出的满清外交困境
时间:2016-03-28 13:37:01 阅读:(241)
1900年代初,安徽省宿松县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天晚上,宿松县的一座基督教堂进了小偷,不但盗走了一部分财物,而且连教堂的门板也给拆走了。这座基督教堂是由美国牧师主政的,牧师仗着美利坚合纵国的强大背景,从来就没把宿松县的当地官员放在眼里,一直对当地官员态度骄横、颐指气使,这回教堂遭了盗贼,他更是大发雷霆,把宿松县知事叫来发了一通火,命知事立即抓捕盗贼、追缴赃物。知事像三孙子一样连连赔罪,表示一定全力抓捕窃贼、追缴脏物。再说那个小偷,把所盗的用品卖掉之后,那块门板却犯难了,因为这是基督教堂的门板,谁敢要啊!这个小偷脑子也非常聪明,他想:虽然中国人怕洋人不敢要这块门板,但洋人敢要啊!原来,在宿松县还有一个天主教堂,虽然也是外国人办的,但和基督教堂是两码事;主持这个天主堂的神父一样都是惹不起的主。所以,这个小偷灵机一动,就找到了天主教堂的神父,把这块门板卖给了天主教堂。没过多久,这个小偷被抓住了,知事在审问他时,问他把那块门板弄哪去了,小偷说:让我卖给天主教堂了。如果小偷说他把这块门板卖给哪个中国老百姓了,县知事就会立即派人将门板取回,同时还会以“共同销赃”罪将买门板的百姓抓来问罪;可是,一听说小偷把门板卖给了天主教堂,知事就傻眼了,因为这个天主教堂也是外国人开的,他同样惹不起。万般无奈之下,知事只好回报基督教堂的牧师,说天主教堂卑职惹不起……牧师把知事嘲笑了一番,说:好吧,那我自己去要。于是,牧师便亲自出马来到天主教堂,对神父说:我们的一块门板被小偷偷了,卖到了你们这里,你把它还给我们吧。哪知神父也挺硬气,说:小偷偷了你的门板你找他要去,这门板是我们花钱买来的,凭什么给你?于是两人便吵起架来。吵跟着一同去的县知事哪一边也得罪不起,只好劝劝这边、劝劝那边,说尽了好话。到后来,牧师和神父意见总算达成了一致:由牧师出同样的钱将这块门板赎回。
牧师本来不同意,但没有门板就没法传教啊,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地同意了。哪知,等牧师回去取了钱来赎这块木板时,神父又反悔了,他认为奇货可居、又提高要价,让牧师花天价将这块木板赎回。这下牧师不干了,认为神父这是在勒索,就坚决不肯出这笔钱;于是二人再次暴发了激烈的争吵……可怜的还是县知事,两个外国人吵架吵到气头上,就都拿他出气,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但他连扁屁都不敢放一个,只好两头作揖、磕头,求两位洋大爷各自让一步……事情吵到后来,也没有解决,牧师一气之下,具状告向安徽巡抚,要求安徽地方政府为他主持公道;但安徽巡抚也不敢管这事儿,别看他对国内百姓吹胡子瞪眼的,但对洋人的一块门板,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据说,此事后来上报到了朝廷,但庄王、端王、包括慈禧太后都不敢碰这块门板……于是,牧师又写了份万言书递交美国驻华总领事,让主子给自己主持公道;总领事又将此事上报华府国务院……
这是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书中披露的一段史料,这块门板最后到底归了谁?德刚先生没有交待,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这块门板折射出了清国当时的外交困境:外国牧师、神父到中国来传教,应该讨好中国政府官员才是,因为你是“在人矮檐下”啊,可实事上,本文中的牧师和神父比中国官员硬气多了,简直拿中国官员当三孙子看待;一块被窃贼盗走的门板,值不了几个钱,既然此案发生在中国境内,完全应该依照中国法律命天主教堂交出门板、还给基督教堂,可是,天才教堂根本不买中国法律这个账,根本无视中国的法律和政府官员的尊严,拒不交出这块门板;而且,就连安徽省府及清朝政府都不敢碰这块门板,要多窝囊有多窝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贫弱到连一块门板都不敢管的时候,离亡国灭种之时也就不远了!管得了一块门板,才能管得了国土、江山,否则的话,只好沦落到任人宰割、瓜分的份儿了,诚如德刚先生所说的那样:“……但还是噜噜苏苏说了一大堆者,也是因为见微知著,让中外读者们看看,我们那时做次殖民地的遭遇是多么辛苦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