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5万清军90多万南明军队为何会集体投降
时间:2016-05-30 09:38:00 阅读:(425)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20多万农民军包围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辛劳了17年的崇祯皇帝已经无路可退,最后他在煤山自缢殉国。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在这一刻就结束了,其实并得如此,明朝的北方地区已经在李自成和满清的控制之下。但是南方却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中,当时所有人都没人认为明朝就此会灭亡。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十分无奈,坐拥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王朝仅仅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便土崩瓦解。
一、北方沦陷之后,史可法为南京设立了三道屏障
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消息传到南京之后,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较量,福王朱由崧成为了南明第一位皇帝。此时的南明面对着一系列的对手,首先是刚刚败退的李自成,随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多尔衮。当时清军的兵力并不多,满洲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加上吴三桂的降军,总数也就15万左右。不过为了防止清军南下,史可法在安徽、江苏布置了三道防线。守卫这三道防线的是著名的江淮四镇,这四镇军队加在一起不亚于40万。但由于朝廷已经没有多余钱老供养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虽然江南地区是明朝的财富中心。但在此之前,这片地区的赋税全部都要上缴到北京,南京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明朝廷被迫同意各镇可以在自己的驻地征收赋税。
如果说要把从历史上找一个与此相似的例子的话,那就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明朝的江淮四镇不仅拥有在驻扎地征收赋税的权力,而且还可以负责当地的民政。这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半独立王国,他们名义上是南明的官员,但实际上是一个个利益集团。他们手里的40多万军队从名义上说是明朝军队,但是从现实中说,他们更像各个军阀手里的私兵。在那短短的一年时间中,同为江淮四镇将领的黄得功和高杰还发生了内讧。这个情况几乎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是一个德行。如果说,他们能够听从中央的命令,那南京方面也就什么都忍了。但是最要命的是这些军阀开始公开要挟中央政府,但没有丝毫要与中央出力的意思。
二、时间越长对南明越不利,1年时间已经注定了一切
1644年,刚刚设立江淮四镇时,这些军阀出于对朝廷的敬畏,多少还是服从中央命令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清军刚刚占领北京时,南明方面判断不好清军下一步的进军方向,为了以防万一,布置了江淮四镇。此时的江淮四镇刚刚进入自己的辖区,根本无力与朝廷讨价还价。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此时清军选择先进攻南明,那么这一时期的江淮四镇会在朝廷的严令下拼死抵抗。依靠清军那么点家底,想进入南京城则根本不可能。这样一来,即便是朱由崧不争气,那保证半壁江山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回到现实的历史之中,清军选择先进攻陕西的李自成。有人认为这给了南明王朝喘息的机会,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一年的时间给了各镇军阀壮大自己的机会。
各镇军阀到达自己的驻地之后,显然成了一个土皇帝。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到了清军击败李自成时,这些军阀已经不再听从中央的命令。负责在江北督师的史可法怒气冲冲的说:“斩四镇之头,悬于国门。”很明显史可法已经对这些军阀失去了最后的耐心,这些军阀已经成为了南明政权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左良玉东征是导致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直接原因,其实左良玉所谓的东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为了躲避李自成残部,第二为了赢得更多的财富。但是为了师出有名,他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他对弘光皇帝朱由崧是绝对不敢动的,他只是想杀掉马士英和阮大铖。
三、江淮四镇的调动给了清军可乘之机
左良玉调动自己的大军东进之后,马士英不顾北方清廷的威胁,调动江淮地区的军队主力向西迎战左良玉。其实这时马士英之所以还能够调动江淮四镇,并不是朝廷的权力由多大,而是出于江淮四镇自己的因素。从江淮四镇的角度来看,左良玉的到来纯属抢自己的饭碗。所以在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江淮四镇西进截击左良玉。但这给北方的清廷极佳的机会,多尔衮命令清军主力南下。此时面对清军情况又变了,面对左良玉最多是抢地盘的问题,而清军却是来灭国的。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的军阀自然不会为了所谓的朝廷,去拼光自己的老本。所以清军南下之后,除了黄得功之外,其余三个军阀全部投降。黄得功战死之后,他的属下也选择了投降。左良玉这时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左梦庚也率军向清军投降。至此南明弘光政权已经丧失了自己所有的军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