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超勇”号遗骸被发现 未来将有可能打捞
时间:2016-08-01 10:40:49 阅读:(458)
辽宁丹东大鹿岛晴朗无云,月亮湾沙滩游客密集,前方的黄海大东沟海域,碧波一望无尽,海鸥静静飞翔。游客们或许不会想到,120年前,正是在眼前的这片海域,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关乎两国国运的大决战。
5个小时的黄海大海战,北洋水师“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700多名官兵血染黄海,其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的事迹广为人知。现在,邓世昌雕像、“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成为岛上的一景。
然而,同样壮烈的闽籍英烈,如今在岛上却没有他们的墓碑,“经远”管带(舰长)林永升、“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皆在此战中殉国,他们与日舰血战之英勇与惨烈,丝毫不亚于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
无名烈士墓记录当年战事
大鹿岛位于大东沟海域的西南端,距离陆地大约40分钟的船程。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有上万名游客上岛,涌向当地著名的月亮湾浴场。
在摩的师傅的带领下,记者直奔“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和“邓世昌墓”。《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等影视作品,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爱国名将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致远”舰顶着日舰疯狂炮火,毅然撞向“吉野”的过程,观众早已耳熟能详。
离墓地约百米,路两旁悬挂着数十面“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等彩旗。拾阶而上,数十束菊花恭敬地摆在“邓世昌墓”前,左侧的“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前,同样余香未尽。
“海战时,大鹿岛居民闻炮声如沉雷震天,望浓烟如黑幕蔽空。”陪同的摩的师傅介绍,海战结束的第二天一早,岛上的沙滩上,漂来了不少北洋水师官兵的遗体,经过收敛,一共13具,村民商议后,葬在岛的东侧山麓。
而“邓世昌墓”的由来,则有更为传奇的说法。碑志记载,1938年6月,日本打捞“致远”舰,从大连雇了名潜水员王绪年。王绪年下水后,在“致远”舰的指挥舱中,发现一具残骸,断言此乃“邓大人”的尸骨。第三天,王绪年下水后,趁日军不注意,偷偷将“邓大人”尸骨带上岸,后会同村民将其葬在“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旁。
墓地葬的是否真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遗骸,文物部门和学界一直没有认可。但葬后,当地村民祭奠不辍,一直延续至今。
海战战场游客不知闽籍英烈
除了“邓世昌墓”,大鹿岛上还有邓世昌雕像。这座雕像,是大鹿岛村委会于2002年7月28日竖起的。在月亮湾的中部,邓世昌雕像高4.8米,身穿北洋水师制服,双眼紧盯一望无尽的黄海。
这片当年的海战战场,除了邓世昌的“致远”舰,一起沉没的还有林永升的“经远”舰(详见本报昨日A03版)、黄建勋的“超勇”舰和林履中的“扬威”舰。在岛上,记者随机采访数十名游客,对后三者,游客几乎都表示“没听说过”,“不太懂”。
其实,在当年的海战中,这三艘军舰和“致远”舰类似,有着相似悲壮的作战历程,而且这三艘军舰的管带都是福州籍将领。
“超勇”和“扬威”是一对姊妹舰,由英国建造,建成之初,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可13年后参加黄海大战时,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的军舰。据史料记载,海战刚开始,日本第一游击队(由四艘最新的巡洋舰组成)利用舰速优势,包抄中国舰队右翼薄弱的“超勇”、“扬威”,两舰虽老,仍进行顽强抵抗,先后击中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和“高千穗”。
但在日舰的猛烈炮击下,两舰燃起熊熊大火。“超勇”舰体逐渐向右倾斜,但依然发炮不止。当天下午1时30分,“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而亡,时年42岁。“扬威”开始下沉后,首尾两炮皆不能用,无奈之下,只好搁浅在大鹿岛近岸的海边,管带林履中见扭转败局无望,“愤然蹈海成仁”。
“超勇”遗骸被发现未来将打捞
站在月亮湾的沙滩上,向南望去,海天一色。历史学家考证,黄建勋的“超勇”舰和林履中的“扬威”舰,当年正是沉没在眼前的这片海域。记者仿佛看到,天空布满黑烟,炮声阵阵,龙旗飘扬的“超勇”和“扬威”顶着猛烈的炮火,还击,还击……直至最后沉没的一瞬。有数据统计表明,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都司衔以上的39名将领中,福建人就有31位,而12艘主力战舰,除邓世昌和“平远”李和外,其他10位都是福州人。
据了解,当地在大鹿岛海域已发现“超勇”舰的遗骸,舰体完整,沉没在泥底8米深处,未来或将打捞出来。
据新华社报道,丹东当地一家民营企业筹资3700万元,正在1∶1复制“致远”舰,预计可于9月中旬全部完工下水。建成后,将在丹东港用于展览。昨日,记者提出采访请求,这家民营企业拒绝了媒体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