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一种什么玩意?
时间:2016-10-21 08:40:28 阅读:(421)
都知道“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它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名字虽然有些怪异,但不是传说,史书有明确记载。
据《叁国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就用木牛运送粮食,《诸葛亮集》中还载有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即《作木牛流马法》。
根据《作木牛流马法》提供的信息,木牛大概是这样的:腹部是方形的,头部是弯曲的,每天行程较短,“宜可大用,不可小使”。单独行驶,每天能走数十里,结队行驶,每天能走二十里。每一木牛能载一个人吃一年的粮食,每天走二十里,推木牛那个人不会觉得疲劳。
《作木牛流马法》中对流马的样子没有太多描绘,却记载了它各种部件的尺寸,而且十分精确。根据推测,其形制小于木牛,盛粮食的工具是两个可拆卸的“方囊”,每个木箱可以盛米二斛叁斗。《叁国志》中记载涉及木牛流马的地方有六处,都说它们是一种运输粮食的工具。
根据《作木牛流马法》可以推断出木牛和流马的载重量。木牛的裁重量是一个士兵一年的粮食,据《居延汉简释文》,汉代每人每月的平均口粮是大石一石八斗,一年即二十一石六斗,一石是一斛,约合如今叁十市斤,汉代一人一年的平均口粮大约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的这个载重量,无论是肩挑还是背扛,一个人都无法负重,甚至是用牛马驼运也没有办法承受这么大的重量。
与木牛相比,流马的载重量就小得多,一次可以载粮食四斛六斗,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约合如今一百四十斤,是木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它更为精巧,行动速度也更快。
这样就大致有印象了,木牛和流马都是由人力驱动来运送粮食的工具,木牛比流马大得多,承载的重量也重得多,但是运行的速度慢,适合运送大批物资,运送少量的东西不够划算,可以用流马。
尽管《作木牛流马法》详细介绍了木牛的形状和流马各种部件的尺寸,但由于全部是文字描述,没有图样,所以无法据此复塬。历代以至现在,有不少人声称按照诸葛亮留下来的文献造出了木牛和流马,但无一例外都加进了大量个人的理解和改造,所以造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
有人提出,《作木牛流马法》之所以没有图样,其实为的是保密,目的就是让大家看着不难但却造不出来。
在后世的研究中,宋人陈师道的见解影响最大,他在《后山丛谈》中首次提出木牛流马是蜀地的一种小推车,这种车子可以载八石重的东西,前部的形状如牛头,还有一种大车,要四个人来推,可以承载十石重的东西,陈师道认为这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
独轮车是宋代以后的叫法,在汉代称为鹿车或辘车,在诸葛亮之前这种车子已经存在且广泛使用了,《叁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晋书》等史书里多次出现它,说木牛流马只是独轮车,似乎有点儿简单,至少够不上诸葛亮专门搞出来的一项发明。
根据近代以来学者的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木牛流马是一种人力推动的四轮车,木牛体量较大,流马算是它的简装版,之所以有了木牛后再推出流马,是因为有些地方道路不好,木牛运行不方便,于是进行了简化。
既然是一种车子,为什么起了个木牛流马的名字呢?现在流行的网络词汇里把“有没有”称为“有木有”,推测一下,古人会不会也这么用过,“木牛”即“没牛”,也就是不用牛也能拉着跑。
可观您先别笑,这不是臆想,查了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里面就持这样的观点。
“流马”呢?按照同样的思路推测,可能得名于它特有的方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类似于今天的集装箱,算是微型集装箱,属于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它们尺寸大小都一样,可以拆卸,路好时推着走,推不动了拆下来挑着走,到前面找一个空车,把方囊安上就可以走。由于方囊连着方囊,像是流动的马,所以叫流马。
所以,现在想复塬木牛流马的人,千万不要被牛和马的外形所迷惑,非要做出像牛像马的东西,它们其实是就是大小不同的四轮人力推车。
制作大批量的木牛流马也是一项浩大工程,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诸葛亮“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白马山,推已意作森牛流马”。
《元和郡县志》在讲景谷县时也有这个说法,只是它记载的不是白马山,而是木马山,山的名字即因为制造木牛流马而得来。
除了这个说法,宋代有一本叫《事物纪塬》的书,认为蜀汉时江州一带民间流行用江州车子,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之所以叫江州车子,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江州制造的。
其实,诸葛亮最早使用木牛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后来出褒斜道用兵又使用了流马,按照这个时间去推测,大批量制造木牛流马的地点,应该在汉中一带,因为这里不缺木材,造好后可以马上投入使用,减少了木牛流马本身的运输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