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国东吴大将鲁肃到底是哪里人
时间:2016-11-09 14:43:16 阅读:(196)
鲁肃是临淮郡东城人,也就是今天江苏和安徽淮河两岸地区。鲁肃出生在东城一富豪之家,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他是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的。
《赤壁》鲁肃剧照
鲁肃少年时候,骑射样样精通,最爱习武。正值东汉末年,汉朝廷腐朽,宦官当政,那个时候鲁肃就遇见东汉政权迟早覆灭。天下一分为三,数曹操权势极大,另有东吴孙权,西蜀刘备虎视眈眈。鲁肃与周瑜结识是在周瑜问鲁肃借粮的时候,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鲁肃张口就借给了他三千斛粮食,可见此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随后,周瑜、鲁肃就成了知己好友。
后来,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投靠东吴孙策,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只因祖母突然离世,不得不回乡安葬。再等他回来时,孙策已死,孙权当政。只是这孙权也是爱才之人,看重鲁肃,与他同榻而饮,这次榻上饮酒,鲁肃也给孙权“鼎立江东”之策。让孙权据守江东,蓄势待发,将来有望建号称帝,孙权听此一席话,更是敬重鲁肃。
鲁肃一直坚持东吴和西蜀联盟,分析天下局势,北边已经被曹操基本平定,现在就只剩下南方,曹操志在必得,单凭东吴或西蜀一家,根本就是以卵击石,两家联合,还有一些胜算。鲁肃将此想法告诉刘备,诸葛亮也很赞成。经过两方不断商议,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东吴的江东之地得以稳固,荆州之地也得以保全。
周瑜死后,将重任托付给鲁肃,并说只要鲁肃在,东吴政权就在。只是天妒英才,鲁肃45岁时就病重身亡,孙权很是痛心疾首,亲自到场哀悼鲁肃。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故事由来
史书上没有记载鲁肃是如何服孔明的,但是在家喻户晓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写成了一个老实的人,一个直心眼的人,对孔明可以说是非常佩服的,至今还有从《三国演义》中来的一个歇后语,那就是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事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很小,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与鲁肃主持的。
鲁肃画像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出场并不是很多,即使是有出场往往也表现的大智若愚,这与史籍中记载的鲁肃格豪爽,大智大勇的形象完全的不能相符。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三国演义》是相当成功的,我们不能以史书的标准来要求《三国演义》。鲁肃服孔明的歇后语就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在这部小说中孔明是如何让鲁肃服的。
首先在曹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孙权阵营内想要投降的人占了大多数,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罗贯中笔下甚至是连周瑜也战斗意志薄弱,于是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于是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曹,然后就是草船借箭,再之后就是共同商定火攻曹营,然后诸葛亮为火攻曹营借来了东风,总而言之就是将诸葛亮的智谋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无法不产生崇拜的人。作为一个老实人的鲁肃自然就是更加的佩服,特别是草船借箭的时候孔明还让鲁肃帮忙弄来了需要的草船,带着鲁肃前去取箭。很多看了《三国演义》这一章节的人都会佩服的五体投地,当然鲁肃身处其中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是事实上,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东风是有,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没有装神弄鬼的去借东风,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史实就是史实,两者不可以混淆。
三国鲁肃遣子问路的故事
“鲁肃遣子问路”是一则谜语,是1982年五月长江中下游六省市十四个单位在江西庐山举行的“匡庐谜会”,其中九江队为了尽地主之谊,写下一副对联,该对联为:鲁肃遣子问路;阳明笑启东窗。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军,字子敬,临淮东城人。难么鲁肃遣子问路,也就是说先把子遣走,没有了子,就只剩下敬了。而且在古文中“问路”又有指导的意思,所以鲁肃遣子问路的谜底就是敬请指导。
看下联,阳明笑启东窗。阳明是指明代的理学家王阳明,这里不像上边那个,巧妙去字,而是回到阳明本身的意思,阳明阳明,意思就是有太阳,很光明,也就是说阳光照进来,简化说就是光临。“笑”暗指“欢乐”的“欢”字,只有欢乐了才能笑出来。打开东窗让阳光照进来,人很欢乐,连起来就是“欢迎光临”。
这副对联巧妙的运用了当地的历史名人的名字,包括人的字。设计的巧妙而又不容易猜出,很有文化气息,谜底蕴意很好,表现了当地人热情好客,欢迎四方来客。后来“鲁肃遣子问路”被作为礼貌用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关于鲁肃,他并没有诸葛孔明那样被世人熟知,只是因为他大智若愚的格,他的聪明一般不在人前表露,只等到孙权需要的时候,他就充分表现出他的大智慧,他所献上的每一条计策都为东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国大将鲁肃最后是怎么死的
鲁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周瑜非常了解鲁肃的能力,周瑜临死之前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替代自己的职务,事实上鲁肃是当时一个最为清醒的人,他在刚刚与孙权见面的时候就预言了将来必将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联合刘备抗拒曹操的大政方针,但是后来孙权却对此颇有微词。
鲁肃画像
公元208年,周瑜与鲁肃一起指挥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多年不敢再觊觎江东,可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鲁肃当年预测的形势。但是孙刘在赤壁之战后很快就发生了矛盾,当初看到益州刘璋的暗弱,周瑜和甘宁都劝孙权出兵取益州,孙权问刘备这个主意怎么样,刘备假惺惺建议说,不应该取益州,打消了孙权取益州的想法,后来刘备自己却取代了刘璋,孙权非常的生气。看到刘备取得了益州孙权于是想要回当初在鲁肃建议下借给刘备的荆州,于是与镇守荆州的关羽发生军事冲突,鲁肃为了继续维持孙刘联盟,多方安抚,使得孙权心生不满。
后来孙权派吕蒙率军出兵荆州,为了能够保持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鲁肃亲自与关羽单刀相会,对刘备颇为不满,关羽也被鲁肃说的默然,后来孙刘两家将荆州一分为二,各占一半。此事之后不久,公元217年,鲁肃就病死了,时年只有46岁。
鲁肃作为一个战略家,看出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必然,也看出了孙刘联合的重要,可以说其是非常有远见的,但是很多人包括孙权在内都不能看那么远,大多数的人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所以对于鲁肃借荆州给刘备颇有微词,特别是在曹操的外患解除之后,孙刘两家的矛盾立刻就浮上了水面,我想在很多人不能理解鲁肃,包括孙权在内抱怨鲁肃的情形下,鲁肃是非常郁闷的,所以很可能因此早逝,也不是不可能的。
东吴都督鲁肃的字是什么
鲁肃,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鲁肃字子敬,公元172年出生,一生想要为国家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孙权继位后,悉心辅佐,为孙权稳居江东之地立下汗马功劳。
《赤壁》鲁肃剧照
鲁肃并不是出生名门大家,祖辈无人在朝廷做官,只是家里资产丰厚,也算的地方豪族。鲁肃年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从小便胸怀大志,喜欢骑射习武,也不吝啬钱财,乐善好施,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望。
建安三年,鲁肃被袁术任命为东城长,也是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在居巢为长的周瑜。军阀混战,粮食紧缺,周瑜问鲁肃借粮,鲁肃毫不犹豫的就给了他仓库的三千斛大米,周瑜非常感动,日后相处觉得鲁肃是一个格豪爽有才之人,二人故成为知己好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脱离袁术,去投靠孙策,鲁肃欣然前往,袁术让他做将军都没留住他。后来到了江东之地,孙策被杀,他的弟弟孙权控制了政权。孙权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注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人才,鲁肃便开始了辅佐孙权的道路。
孙权重用鲁肃,还和他同榻而饮,听取鲁肃“鼎足江东”的建议,促成了刘备、孙权的联盟,在赤壁之战中,以少数兵力大败了曹操的雄师。鲁肃主张孙、刘联合抗曹,所以在刘备假借荆州的时候,也一力促成,只是刘备有借无还,也实在让鲁肃感到尴尬。在孙权争夺荆州三郡时,鲁肃单刀赴会与关羽谈判,轻松收回荆州三郡。周瑜病逝后,孙权也全力倚重鲁肃。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故,当时只有45岁,孙权为其致哀,远在益州的诸葛亮闻听他的死讯,也同样表示哀悼。
鲁肃过蒙屯下刮目相看的故事
《鲁肃过蒙屯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讲述了鲁肃到吕蒙驻地视察的故事。当时周瑜已经去世,鲁肃代替周瑜成为了水军都督,一直以来鲁肃一位吕蒙只是一个武将而已,没有什么智谋,但是听到别人说吕蒙现在已经大大的变化了,于是前去视察,发现吕蒙已经是一个可以运筹帷幄的人才,于是两个人成为了好友。
吕蒙剧照
这篇故事是说,鲁肃一直以来比较轻视吕蒙,觉得只是一个武将,但是有人告诉鲁肃,吕蒙现在已经与过去大大的不同了。于是鲁肃去视察,与吕蒙喝酒交谈,吕蒙提到说,鲁肃与关羽离的那么近,而且关羽是像虎熊一样勇猛的人物,问鲁肃怎么防备。鲁肃非常轻松的说,到时候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怎么可以不提前做好防备呢?于是为鲁肃划定了五种应对方案,鲁肃非常的惊异,鲁肃离开了自己的坐席,拍着吕蒙的背说,我还真不知道你的才干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了。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两个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
这则小故事讲了鲁肃,说明了鲁肃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也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同时也讲了吕蒙,吕蒙作为一个武将,能够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离不开孙权的劝学。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的重要,也看到鲁肃与吕蒙的惺惺相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