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竟藏贾宝玉 拒绝做直男
时间:2016-10-21 11:38:25 阅读:(341)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一号男主角,这是稍稍有点古代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怎么忽然从《儒林外史》里冒出一个贾宝玉呢?这不是出于猎奇,也不是为了噱头,而是在熟悉明清小说人物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
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开始由历史演义、传奇故事向世情化的方向发展,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向普通的世俗生活发展,既然来自生活,其中人物就有一定的共通、相似,例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能在其他小说里找到影子。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人,文学创作者对时代的认识,对于理想的追求,也具备一定的共通,从而在塑造人物方面出现一定的交集。
资料图
人生价值观:对封建社会开始持质疑态度
贾宝玉同学就不用过多介绍了,这里重点说一下杜少卿同学。大家别看走眼了,是杜少卿,不是杜少陵,杜少陵那是杜甫同学。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重要人物,灵魂人物,作者吴敬梓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很多都凝聚在杜少卿这个人物形象上。不过,尽管杜少卿这个人物形象很重要,但他不是主角,因为《儒林外史》里是没有设置主角的。其人物和故事都是以单元结构的方式呈现,没有侧重面。而且,就普及面和覆盖面而言,杜少卿的知名度那可远远不如范进老同学,范进可以说是《儒林外史》里最具知名度的人物,当然,这也跟中学课本的选择有关。
杜少卿同学是怎样一人呢?他身上有着作者吴敬梓的影子,都是把家里的万贯家财全部败光了,然后去南京城里当贫民,贫困以终。为什么他们散尽家财?是因为慷慨好施吗?是因为视钱财为粪土吗?这种解释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里面,然而只是说到皮毛,说到底,是他们对于封建社会已经深深地失望,从根子上怀疑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质疑当时的社会架构,因此采取彻底不合作的态度,从而成为社会的叛逆者,也就是所谓的异类。
和贾宝玉一样,杜少卿对于封建的伦理是很怀疑的,甚至是否定的。例如对于科举制度的产物——秀才,杜少卿是看得一文不值,还从人格上予以鄙视,他很不客气地开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认为秀才连奴才都不如。而对于圣人孔子、朱熹,他的看法也与社会主流不同,他认为社会上对孔子的解读,对于朱熹的注解,都是错误的,根本上就是歪曲圣人的本意,他认为读儒家的“四书”,就应该不被明清以来的注解所干扰,这样才能读到一个真实的孔子。其实,这是杜少卿在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重新塑造孔子的形象。社会思想的变革,很多时候表现在对古代人物和古代文化的重新解读上。
无独有偶,《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对于儒家的解读,也和社会主流有着极大的差异,他在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就说过一句“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和杜少卿一样,坚持回到原版的孔子。杜少卿骂秀才连奴才都不如,而贾宝玉骂当时的读书人和士大夫,是“国贼禄鬼”,害己害人,祸害无穷。贾宝玉还进一步,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文死谏,武死战。”他认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简直是脑子有问题,如果文官和武官都为了一个迂腐的价值观而愚蠢地死了,日后朝廷要用人,又找谁呢?这岂不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个观点倒像明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关羽被曹操围困,张辽前往劝说关羽,关羽说要以死忠于大哥,张辽却说:你现在死了,将来刘皇叔要用人,你却又不在了,你这不是坑刘皇叔吗?张辽的口气与贾宝玉何其相似。
杜少卿携着娘子出游。资料图
立身之道:不稀罕功名利禄尤其痛恨八股文
基于对封建制度的痛恶,杜少卿和贾宝玉都采取不合作态度,例子就是二人都鄙视科举八股制度。贾宝玉宁肯读《西厢记》、《庄子》,都不愿意去碰那些跟功名利禄有关的文章,谁劝他考取功名,他就拉黑谁,他甚至连薛宝钗和袭人都想拉黑。例如薛宝钗屡次劝他低头读“经世致用”的文章,贾宝玉批评她“也学沽名钓誉”。对于袭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他威胁说你以后再说这样的混账话,我连你也不愿意搭理了。他为什么喜欢林妹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林妹妹从来不谈功名科举。
杜少卿既然认为秀才连奴才都不如,自然也不稀罕封建时候的官爵,他最烦的就是别人在他面前说当官的事。当地官员向朝廷推荐了他,而且还亲自上门来做游说工作,杜少卿却用布包着头,拄着拐棍,哼哼唧唧地哼着装病,以此推脱,虽然是伪装,推脱之情却很真诚,很干脆。后来上头逼得急了,他干脆一叶扁舟,放浪形骸,退隐江湖而去。杜少卿的太太有点不了解老公这种视功名为浮云的态度,就问: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还装成病歪歪的样子不去?杜少卿回答得很幽默:娘子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地方不留,不和老公在这里恩恩爱爱,快活过生活,却跑去京城,那地方多冷啊,亲爱的你身子骨又弱,万一被寒流一吹,“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可见杜少卿情之直率,不想当官,不说那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说因为关心娘子的身体,真真正正的暖男啊。
其实,贾宝玉和杜少卿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在明清两朝是有社会基础的,例如郑板桥,他的科举功名之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是用时间换来的,他是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时期的举人,乾隆时期的进士,耗尽大好年华取得官职,郑板桥也觉得不爽,他的态度是将八股文作为“敲门砖”,用完就不关心了,而是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画家和诗人。到清朝后期的曾国藩,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受益人,但也劝弟弟们不要在八股文上太费精力,做真学问才是正道。《儒林外史》的一些正面人物,即使已经得志,也常说不耐烦做时文。一成了进士,就把八股文扔在一旁。
将郑板桥和曾国藩的态度,对照一下杜少卿、贾宝玉,可以证明小说里的人物态度,还是有现实基础的。
杜少卿与贾宝玉类似,冲破世俗观念,尊重女。资料图
惊世骇俗:摆脱直男色彩尊重妇女
在明清两朝,已经开始有同情妇女和尊重妇女的声音出现,最有名的例如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就石破天惊地认为:女不比男差。他办学招生,其中就有不少女学生,引起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异议,李贽甚至还发表公开信,予以回击。
这股清流在小说里已经有明显表现。贾宝玉就是典型,他认为男子不如女子,男人是“须眉浊恶”,女子是“水做的”,女子才高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红楼梦》里认为,说女子姓名的时候,必须香水簌口,极其虔诚方可。刘姥姥说到一位普通的村姑,居然引发贾宝玉的怜爱,乃至要去祭奠她。可见贾宝玉是把女子当成神来敬仰。
关于贾宝玉拒绝做直男,冲破社会世俗的成见,尊重女的态度,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杜少卿又如何呢?
且看,杜少卿对抛弃发妻纳妾的事情深恶痛绝,朋友纳妾,他苦口婆心相劝,认为“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杜少卿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或者说吴敬梓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真的不简单,很有见识,很有勇气。要知道,在他之前,明朝的李贽,为此付出了盛名的代价。
最后,为了显示杜少卿对于女的尊重,对于社会重男轻女意识的鄙视,来一段《儒林外史》的描述:“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笑嘻嘻跟着,两边的人都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杜少卿对社会陋习的鄙夷,在神仙般的姿态中显露无遗,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思想制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