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墓为何叫青冢?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时间:2020-02-08 11:16:23 阅读:(204)
王昭君我们都知道,作为四大美女之一,不仅人美,她甘愿为汉朝的和平而自愿前往匈奴和亲的举动更是令后世人钦佩。不过很多人了解的王昭君,可能也就仅限于此了,在王昭君嫁到匈奴之后呢?王昭君一声都留在了匈奴,死后也埋在匈奴,而王昭君的墓叫做青冢,不知道青冢这个词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青冢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含义?
1.青冢是什么意思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一说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说在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说在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
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可以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2.王昭君墓为什么叫青冢
在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段有名的诗词讲述了王昭君的出生地和最终归属地。王昭君的出生地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也就是杜甫诗词中所说的荆门昭君村。
但是关于王昭君的最终归属地青冢,历来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在今天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一个是说在内蒙古的包头市。那么究竟在哪里,学者的看法不一。
清代对王昭君的墓为何叫青冢曾经这样解释: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这种解释可谓有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了。还有人说胡地多白草,王昭君的墓上的草却偏偏是青色的,所以叫青冢。
第一种说法其实是修辞手法,如果去呼和浩特去游览王昭君墓,在冬天的时候其实墓上面的草和田野中的草一样都枯萎了,远远望去并没有什么差异。这个高大的坟堆也并没有什么黛色的特异之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蒙古地区的草和王昭君的草并没有什么颜色的差别,这种说法就更为浅显了。
那么为何王昭君的坟墓叫做青冢呢?在蒙古语中呼和是青的意思,乌兰是红的意思,浩特是城的意思。所以呼和浩特其实是青城的意思,乌兰浩特就是红城。王昭君葬在了呼和浩特,坟墓在汉语中称为青冢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江淹《恨赋》中说道:“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这种说法其实还是非常符合王昭君当时到达异域的心境的。作为内地的女子在汉朝宫廷中生活,到了北方自然饮食生活习俗也不一样,这种身在异域的心境也是王昭君35岁就早早过世的原因。
王昭君作为湖北出身的南方女子,到达异域自然有家国之思。不过王昭君在汉朝传播游牧和农耕文明,缓和双方对立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她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也都是红颜薄命身世坎坷了。
3.王昭君怎么死的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昭君随呼韩邪来到塞外,在匈奴又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饥饿混乱,朔漠飞沙中又夹着一股邪风。当地居民说这些灾难都是王昭君带来的,只有用她的血来祭奠匈奴先灵,草原才能化险为夷。呼韩邪终日愁闷,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进宫前曾送给她一个锦囊。昭君打开锦囊一看,原来里面装有庄稼种子、金剪子和一张黄纸。
昭君百思不得其解,伤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泪珠。这泪珠滴落在冰凉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股蓝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惊又喜,有了水,还要有牛羊、水草、庄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黄纸剪了一只小羔羊,想不到刚剪成,小纸羊就变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黄纸剪牛羊、水草花瓣,顿时,身边出现大片的绿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后昭君又将锦囊中的种子撒在沙地上,顷刻便长出了庄稼。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传送着昭君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