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伯仁是谁?
时间:2016-11-09 10:47:29 阅读:(397)
东晋时候王氏是一个豪门大族,王导的一个亲兄弟叫王敦,时任江州牧,兼荆州刺史。在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很不买朝庭的账,不仅对中央的命令置若罔闻,而且偶尔还直接跟中央对着干。此时晋元帝宠信刘槐刁协两个人,对这两个人言听计从。王敦自认为水平高过刘槐刁协,却偏不重用,大为恼火,于是起兵造反,两万精兵,从武汉直扑南京,晋朝中央大惊。
此时刘槐向晋元帝建议,将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员一律杀光。晋元帝不知如何考虑的,并未立即同意。即便如此,王导听了,也大为惊恐。于是王导带着有官职的宗族子弟二十几个人,亲自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逆子,但是我们一心为公,绝对忠于陛下。不仅如此,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这二十几个人,到皇宫门口站着,以示清白,没有通敌。
这时,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叫住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家这几百口命就全靠你了!"但周顗却好像听不到那样直入宫中。但入宫后则向皇帝司马睿表示王导忠诚,恳切地要求司马睿不要诛杀王导,司马睿听从。后周顗在内饮酒至醉,出来时王导又叫唤周顗,但周顗又不理他,更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王导见周伯仁如此表现,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于是心里暗恨周伯仁。回府后周顗又再次上表营救王导,言辞甚切。
周顗伯仁
王敦率领二万精兵打得刘槐几万大军一败涂地,很快就占了南京外城。晋元帝一看不好,一边连忙打发刘槐刁协逃跑,一边又忙着对王敦封官许愿。王敦如愿以偿做了大官。后来王敦问王导周顗是否应当三司,王导不答;再问王导周顗应否任尚书令和仆射,王导又不答;最后王敦说若两者皆否,就是要杀了他,王导也不答。就是这三次不答,王敦直接将周顗杀害。
叛乱平定后,王导重新掌权,在中书省浏览官中以前的文件,无意间发现周顗申救自己的奏章。他这才知道,那天周顗进宫见皇帝,细述王导的忠君爱国,认为决不可错杀忠良,直到皇帝听从他的建议。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古今已经广为流传,意指承认犯了"无心之过",而由此心中带有歉疚。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责、承担责任的勇气,不惜为此一生将背上沉重的内疚包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闷骚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连雷锋都知道,做了好事要写在日记本里~
伯仁是谁?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王敦杀害,终年54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