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那么经典,为何后世人都不用了?
时间:2020-06-24 16:15:12 阅读:(133)
韩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军事天才级别的人物了,从毫无名气,到依靠着打了胜仗,让刘邦见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也为自己挣来了名利,而在韩信的生涯中,有一次战役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那就是他在太行山攻打赵军时候的背水一战,用一万多人战胜了二十万人,非常的惊险但是却十分经典。只是,如此经典的一次战法,在后世却没有人再使用了,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后世人为何再也没有人用韩信的战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背水一战的经过
提到韩信,我们会想到“胯下之辱”“背水一战”这样的词语。而背水一战,是韩信真正开始名扬天下的一场战役。这一战也是韩信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他所使用的布阵计策,用3万兵力打败了20万的赵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场战争最后开辟了北方战场,成功扭转了楚汉之争的局势。可他的这个计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再敢模仿,这也是他受到历代兵家推崇的一个原因。
那么看似必败无疑的战争,韩信究竟是怎么做到反败为胜的呢?不得不说,韩信为了这场战争可是用了最阴的一招,最后险中求胜。首先,他在战前就派人去了解赵国的情况,没想到这赵王竟然是个不听人劝的草包。
当时广武君就劝诫他说不让他出战,因为韩信带领的汉军跋山涉水前来,因为军饷不能及时送到,士兵们饥饿乏力,所以只要先把营垒驻起来,拦截他们前进,然后再出兵围堵他们的后路,这样他们在荒野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到时候就可以轻易拿下他们了。
可是赵王认为如果先回避后出击的话,万一强大的后续部队赶来了更加不好对付,而且不希望别人认为他胆小不敢迎战,所以最后决定不听广武君的建议,选择直接迎战。
于是韩信开始了心理战,韩信先让探子打探陈余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这才进行布阵!不仅如此,韩信还让两千骑兵跟在赵军背后,并且插上自己的汉旗,虽说这只是个小动作,却决定了胜负。旗帜是军心的象征,若是在战争中赵军发现身后全是敌军,自然乱了军心,并且再让汉军勇士发出呐喊,赵军内心自然崩溃。
后来韩信就率领军队正式开战,然后假装自己败了仗,要往回退兵,赵军就继续往前追,所有人最后退到了河边上,韩信就让那三千骑兵在赵军的军营里大声的喊到:汉军胜利了!赵军吓得立刻回头,发现军营已经被占领了,立刻慌乱了起来。
然后,韩信就鼓起士兵们的士气,趁机开始进行反攻,军心早就大乱的赵军面对前后夹击的汉军们,心态已经完全崩掉了,丧失了打仗的信心,最后兵败,赵王也被生擒。不得不说,韩信真的有勇有谋,正是兵不厌诈啊。
2、为何后世没有人敢用
背水一战是非常危险的,主要还是因为韩信事先考虑的比较周到,再加上赵军刚好撞上了枪口,正中韩信的下怀,才导致韩信反败为胜了,但是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说不定就会全军覆没。但是就是因为这招太过危险,后世再也没有人用过这样的方法。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3、韩信为何选择背水一战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博,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诱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诱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