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很多人殉国,为何清朝却没人?
时间:2020-07-31 10:54:11 阅读:(478)
明朝的灭亡,可以说场面还是非常惨烈的,崇祯帝自杀殉国,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官员同样自杀,不仅自己,还连带着家人一起自杀,史书记载,明朝灭亡的时候,殉国的人数成千上万。当然也不乏有很多并没有自杀,而是向清朝俯首称臣的,但殉国的人还是不在少数。但是清朝后来灭亡的时候,却并没有人要去殉国,甚至很多人连同情都没有,而是非常期盼着清朝能够灭亡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会有这样的一种差距呢?下面就让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明朝为什么那么多人殉国
当提到明朝末年的历史,吴三桂等投降派的软弱叛变尤其让人痛心与恼怒。而经过各种影视作品的演绎则更让人加强了这一份情感。但值得强调说明的是,除了这些败类,还有大量自杀殉国,以表忠赤之心的人。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殉国。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后,宫内顿时一片大乱,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人跟随先帝的步伐,同样自杀殉国。人数少则千,多至万。根据史书的详细记载,大概有十五六位政府高官自杀,还有的甚至是全家一同自杀来以死明志。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户部尚书倪元璐,他听到先帝自杀的消息后,失声痛哭:“国家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都是我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啊。”于是穿好衣服,向北跪叩天子,向南跪谢母亲。命仆人置酒,与好友惜别。然后毅然决然地从容赴死。他留下的遗言是:“为国而死,是我应尽的职分啊。这份痛楚我应当承受”。最后倪元璐一家十三口全部殉国。
2、清朝为何没有人殉国
可是,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清王朝覆灭之时,清宗室并没有崇祯皇帝的魄力来以死明志,其他皇家子弟也和文武大臣,也几乎没有人以此殉国,反而还有人阻拦想要殉国的官员。并且有趣的是当清朝灭亡之后,怀念大明、追忆崇祯皇帝的人却特别的多。很多满清时期的贵族与官员为崇祯皇帝提携碑文,集体进行哀悼。到了民国时代,沈尹默更是在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又题写了“眀思宗殉国处”,特意将“自缢”改成了“殉国”,由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所以造成明朝灭亡时大量大臣自杀,大清灭亡时自杀人数却寥寥无几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没有民族认同感。清朝从诞生开始就带有很深的民族异化倾向。按照钱穆先生的看法,清代的政治体制是满汉分治的部族政权,汉族在这个体制中是被压抑的。以乾隆年间为例,军机处的领班大臣禁止汉人担任。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担任过领班大臣,但是在乾隆时代就没有机会担任。而直到满族人才出现危机,青黄不接的时候,乾隆才下令解除禁令,让刘统勋做了领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族身份的李鸿章即使为清王朝呕心沥血,却也仍未进入军机处了。正是这种对汉族士大夫相对封闭的政权组织模式,才导致了士大夫对清政府的高度不认同。
比如著名的学者傅增湘、沈尹默都是满清时代的人,但对于大清的灭亡,他们的内心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波澜,因为本身对大清就没有什么认同反而对大明有强烈的认同感。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崇祯则被知识分子更加看中,借此来呼吁国民要有骨气,不做亡国奴。由此看来,民族认同感真的是特别重要啊。
3、清朝与明朝的差别
明朝在中国延续了二百多年,也曾经盛极一时,是天朝上国,但最终没有摆脱物极必反的规律,随着明朝后期的君王越来越弱,而宦官等奸臣势力不断壮大,大明王朝最终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面前败下阵来,随着崇祯帝的自缢而落幕。明朝灭亡后,百姓们却无不哀叹,更有甚者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自尽殉国。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人们只有拍手称好,却几乎无人为此殉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是汉人政权,在中原有着庞大根基,而且明朝统治期间大部分时候都国泰民安,百姓能安居乐业,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很高,而清朝则不具备这一点。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灭亡,总会涌现出大批的殉国者。举个例子,南宋灭亡时,先是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殉国,而剩下的忠臣和十万百姓更是纷纷追随。就连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亡时仍有大批文人为之殉国。到了明朝更甚,据史料记载,不少朝廷官员自杀殉国,更有拖家带口一同殉国的,总计有数万人之多。
那么,清朝灭亡时是怎样的光景呢?的确也有为大清殉国的,但比起上面几个朝代,就不值一提了。
究其原因,首先,清朝是满人政权,本身在中原就没有深厚的根基;其次,清朝统治期间优待满人,对汉人却始终是比较排挤的态度,连李鸿章这样的大功臣,到死都没能进入军机处。古代的士大夫都很有气节和操守,满清的这种态度,自然使他们心冷,也就谈不上什么认同感了。
之后的清朝很大一部分处于无政府状态,所以那段时间人们迷茫,而且早就被闭关锁国搞的失去了自主意识,自然没有人愿意殉国,也不知道该怎么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