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薛军什么意思 和侍卫亲军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0-11-26 08:22:30 阅读:(410)
成吉思汗曾亲自组建过一支禁卫军,叫怯薛。有网友不理解怯薛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其实怯薛是一个蒙古语,翻译成汉文后是指宿卫,也就是轮流值宿的守卫兵。怯薛最早起源于草原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朝廷当中的官僚集团,也是元朝的核心阶层。怯薛和侍卫亲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下面就来讲讲这两者的区别,以及作用,想了解的朋友就别错过啦。
1、怯薛军
怯薛是指“番直宿卫”的意思,由成吉思汗创建的直属于大汗的宿卫侍从组织,是蒙古大汗御用军团,人数一万人。
忽必烈在漠南称汗,原有的怯薛都归属于其弟阿里不哥,于是,忽必烈遵循成吉思汗旧制,重组万人怯薛,也是分为四部分,名曰四大怯薛。
平日里这些“怯薛”分为不同职能服务与保卫大汗的起居与安全,宫廷服侍,怯薛近侍参与朝政,打仗时扈从大汗亲征,怯薛长都是忽必烈最亲近之人。
忽必烈的智囊姚枢向他建议:“汉军除守御南边,可选进勇富强三万,燕京东西分屯置营,以壮神都。”姚枢的建议恰好弥补怯薛人员的不足,又能加强幽燕地区的防务,当时中原汉人世侯武装“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彪将劲卒,荏习兵革,骑射驰突,视蒙古回鹘尤为猛鸷”,虽然这些汉人世侯支持忽必烈,但都是私人武装,且是汉人军队,存在很大隐患。于是,着手设立以汉族兵丁为主的侍卫亲军。
先后从汉地世侯真定史天泽,蒿城董文炳、顺天张柔、东平严忠济、济南张荣这些兵强马壮麾下选择,从最初的六千五百人,扩大的三万人左右,仿照金朝禁军旧制,称武卫军,形成元朝侍卫亲军的稚形,主要兵源来自于史天泽部下。
刚开始把武卫军分为左右翼,以董文炳与史天泽心腹部将李伯佑分任左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随后又从辽东、辽西女真、高丽、契丹等部族(遗民)中选拔青壮,总人数达到四万人,忽必烈此举一石二鸟,是让女真等人马与汉世侯所抽调兵力相互牵制,便于控制,同时从汉世侯选兵,减弱汉世侯的实力,让忽必烈亲自统辖的人马实力大增,直接掌握与控制,在朝廷发挥着重要作用。
2、扩充侍卫亲军
到了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七月,左右翼侍卫亲军又扩大为左、中、右三卫,任命蒙古忙兀部(五投下之一)勋贵博罗欢为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在大都时专门统辖右卫,扈从上都时,则兼总左、中、右三卫,可见,这时博罗欢是侍卫亲军的最高将领。随后,又不断加入蒙古人、阿速人、钦察人以及后来灭南宋时的南宋降军。
到了至元十六年(1279年),侍卫亲军规模达到鼎盛,形成以汉人为主的五卫,增加了前卫与后卫,包括南宋降军两万和大批阿速人与钦察人,前、后、左、右、中五卫象征五方,并且成立蒙古人为主蒙古侍卫亲军,包括唐兀卫与钦察卫。
唐兀卫是以西夏党项人(西夏遗民)为主,设立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总领阿沙等人所属河西军约三千人;钦察卫的设立,缘于蒙古西征,一批突厥系的钦察人被掳掠东来,其中钦察人土土哈随蒙古军征战屡立战功,特别是随忽必烈平定东道诸王乃颜叛乱时,表现突出。所以忽必烈令土土哈收集钦察人,组建了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成了忽必烈手下一支能征贯战的侍卫军。
灭南宋之后,原来的蒙古侍卫总管府改编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从此,侍卫亲军又多了一支蒙古人组成的侍卫军。
忽必烈的侍卫亲军,糅蒙古与金朝旧制于一体,诸卫隶属于枢密院,诸卫长官按金制设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其下按蒙古军制,设千户、百户与十户。
侍卫亲军的番直,基本沿袭宋代禁军的轮番“践更”制度,也就是以十人为率,七人与三人,分为两番。十月放七人回家备资装,正月归队复役,然后放另外三个人回家备资装,四月归队复役,周而复始,轮番更直休息,这与四大怯薛三日一轮直的方式不太一样。并且怯薛是专门负责皇帝宫城与斡耳朵,而侍卫亲军除了守卫大都与上都,更是朝廷常备精锐部队,出征打仗。
侍卫亲军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营、训练、屯田、戍守制度。
例如右卫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王庆瑞,建立威武营于大都南郊,起庐舍,开屯田,又建了训练用的“整暇堂”、“神锋翼”等,随后诸争相效仿。
据说:有一次忽必烈派了近侍夜间到右卫侍卫亲军处突查,被巡逻兵卒所执。近侍说明身份及任务,想由此放了他们。兵卒说:“军中惟知将军令,不知其他。”
事后,忽必烈十分高兴,特意赏赐王庆瑞黑貂裘一件,以示旌表嘉奖。
忽必烈中央宿卫军,保留蒙古的怯薛,又首创侍卫亲军,维护了蒙、汉二元并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