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忠臣吗 历史上寇准的结局
时间:2021-03-29 10:41:35 阅读:(114)
相信很多观众都对《大宋宫词》中,寇准这个角色感到印象深刻,能看出寇准和包拯属于同类人,他们都不畏权贵,敢于谏言,哪怕是面对皇帝也毫不畏惧,实话实说。历史上,寇准曾力主真宗亲征,此后促成澶渊之盟,此举有功,而对于澶渊之盟相关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寇准和包拯虽然格相像,但他们此后遭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寇准要惨得多,最后遭贬,客死他乡。
1、寇准是忠臣吗
后世对于寇准的评价有争议,但整体还是以正面居多,认为他是一位忠臣。
《大宋宫词》中,大臣寇准直言不讳、敢于谏言、锋芒毕露,不但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连皇帝宋真宗也不待见他,屡次有升迁的机会也不考虑寇准。寇准的家世清白、且富有书香世家气息。在宋太祖还没打下江山前,他的祖宗就曾高中过状元,不幸的是赶上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没发挥啥才干,不过寇准很争气,年纪轻轻就光耀门楣,没丢老祖宗的脸。
或许是出于年少成名,寇准多少有些心高气傲,在与别人意见相左时总是据理力争、分毫不让,就算面对的是天子,也同样如此。但没让人想到的是,寇准第一次得到宋太宗点赞,恰恰是因为他的据理力争。
有一次,寇准和赵光义因为一件事两人意见不一,在大殿内讨论良久,两人还是不能达成一致。赵光义心里不舒服,想着自己是皇帝,是大宋的天,寇准居然如此固执不肯听自己的,于是就生气了,也不想和他继续争论,就愤然佛袖而去。
但寇准实在是胆大包天,他居然拉住赵光义的衣袖说到:陛下别走,今天这事不掰扯清楚,我们两谁都不能离开!赵光义拿他没办法,只得留下来继续和他争论,最终还是寇准胜利,让赵光义同意了自己的意见。关于这段历史,《宋史-寇准传》是这么描述的:
”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宋朝皇帝重文轻武,尤其是对言官格外宽仁。经过这件事,虽然赵光义当时心里很不爽,但是事后思考过后,觉得寇准这样的人,才是大宋的忠臣。就大大的给寇准点了一个赞,说寇准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2、寇准生平
公元1003年9月,辽国萧太后亲率20万大军,压境宋朝边境,准备南下攻打。赵恒继位以后,没有经历过战事,听到这个消息实际上是有些担忧的,并且朝中有很多大臣都主张议和,这正中了赵恒的意。
不过寇准这股清流可不这么想,他主战不主和。于是在朝堂上力谏,让赵恒御驾亲征,迎战大辽!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表示要将主和的人斩首示众,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赵恒,你要是不去,你就是懦夫畏战,和那些主和的人一样贪生怕死!
之后宰相也站出来,主张皇帝御驾亲征,宰相一出很多大臣也纷纷附议。就这样赵恒近乎被逼迫似的走上了御驾亲征的道路!
要说这场御驾亲征的效果,还真挺好。后世也评说赵恒这次御驾亲征,挽救了大宋灭亡的命运,是扭转局面的关键,其实也是在夸寇准,因为没有寇准的力挽狂澜,就不会有那样的好结果,不过赵恒可不这么想!
战场回来后,之前主和的那些大臣们又开始搞事情,在赵恒的面前说寇准拿皇帝当自己的筹码,全然不顾及陛下安危,并且让皇帝御驾亲征只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还说定下的”澶渊之盟“是耻辱条约。
除了将寇准在本次战役中的功劳说成过错与外,主和的大臣还说寇准居功自傲,功高盖主,有取而代之的嫌疑。
赵恒一听说自己被寇准当成成名的垫脚石,气不打一处来,再加上听说寇准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就不免得开始对寇准怀疑起来,君臣之间生了嫌隙。没过多久,赵恒就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位,直接贬到小地方上去了。
3、寇准的结局
寇准被罢相以后,赵恒就病了,并且病的还挺严重。于是丁谓和王钦趁机把持朝政,粉饰太平,将赵恒耍的团团转。不过老丞相死后,朝中无人有资格担任,丁谓自知自己还不够格,于是向赵恒建议,把寇准接回朝中,担任宰相!
寇准重返朝廷后,赵恒依然卧病不起,朝中大事都由皇后刘娥做主,寇准害怕出现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向赵恒上书,建议让太子监国,并且要选择品行好、有才能的人去辅佐太子,要远离丁谓和王钦这样的小人。
丁谓知道后,自然不能让寇准的谋划得到实施,那样的话就会大权旁落,甚至还会有命之忧。于是丁谓又去赵恒面前,诬告寇准,说他勾结太子和权臣,准备逼赵恒让位。赵恒一听,也不管真假,直接下令将寇准流放,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后来太子赵祯继位以后,寇准的妻子乞求他,允许寇准回乡,赵祯允了。不过由于寇准年事已高,经不起长途颠簸,还没到京城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