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康熙对待太子有何区别 康熙为什么不信任太子
时间:2021-05-07 08:20:07 阅读:(300)
不少网友会询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朱元璋和康熙皇帝在面对太子时的态度会完全不同呢?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有些君王对太子十分信任并且倚重,但有些却对太子忌惮无比,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区别,跟当时内外部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朱元璋时期和康熙皇帝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他们的态度自然也会不同。
1、朱元璋和康熙对待太子的区别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非常信任,他让朝中最重要的文武大臣,都去辅佐太子朱标,让他们当朱标的老师。要知道,大臣们交接东宫,历来是很忌讳的。但是朱元璋一点也不忌讳,反而巴不得朝中的大臣们,尽早的和朱标取得联系。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提早把宫中的大事情托付给朱标,让朱标去处理,显示出一副想要尽早传位给朱标,提拔朱标当皇帝的心思。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确实是一点都不设防的。
康熙则完全不同。康熙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把胤礽立为太子。但是他一直提防着胤礽,害怕胤礽夺取了他的皇位。他曾经两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说白了。之所以要废胤礽,其实就是因为胤礽想要染指权力,提早上位。这使得康熙非常担心,所以要把他踢下去。而且康熙不仅仅是提防胤礽这一个儿子,其他儿子,他也很提防,当他第一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的时候,他让大臣们选一个合适的人起来,当继承人。大臣们当时一致推荐八王子胤禩。这个推荐让康熙极为担心,因为他看出,胤禩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所以,他不但没有传位给胤禩,而且还对胤禩一顿臭骂,并取消了胤禩继承皇位的资格。
2、自身处境不同
那么,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不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吗?作为皇帝,究竟应该极力培养太子,还是应该提防太子夺取自己的皇位呢?
其实,朱元璋和康熙对待接班人的不同态度,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两人的做法并不矛盾,而且是恰如其分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各自的处境不一样,面对的矛盾不一样。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对于他来说,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江山能不能够在他们老朱家里延续下去?因为,毕竟他的那帮兄弟出生入死,帮助他一同获得了天下。那些兄弟都是从刀口上舔血走过来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对于朱元璋当皇帝,而他们当大臣这件事,心里是不太服气的。如果朱元璋对他们很好,他们也许也不会什么,但是一旦他们感觉朱元璋对他们不好,有点针对他们。他们心里可能就会不服气,说不定就会反抗,说不定就会造反,就会夺取他的江山。
3、需要建立威信
朱元璋如果活着,那些大臣们心中虽然可能有不满,可能有不轨之心,但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他们也不敢怎么样?但是一旦朱元璋去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儿子们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也并没有建立什么威望,那些老臣们更加不会把朱元璋的儿子们看在眼里。
所以朱元璋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建立儿子们的威望。只要儿子们有了威望,那些大臣们就会听从他儿子的。因此,朱元璋才会把朝中的文武大臣都送给他的儿子朱标,让文武大臣都成为朱标的亲信。
后来,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把朱允炆提拔起来。那时候,朱允炆太小,朱元璋不可能采用他培养朱标的模式,培养朱允炆。因为已经来不及了,培养不起来了。所以,他才会杀掉蓝玉等有功大臣,拔除危险,以此来确保朝廷稳定。
4、内部矛盾凸显
康熙皇帝情况大不一样。康熙当皇帝的时候,江山已经非常稳固。作为政治势力来说,朝中大臣根本就不是皇族的对手,他们只是皇族的依附对象。因此。那时候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皇族内部的矛盾。而所有皇族之间的矛盾中,最大的矛盾。就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皇帝是掌权者,太子是潜力股,皇帝虽然是掌权者,但是他由于年纪大了,随时都可能去世。太子虽然是潜力股,但是他会是将来的皇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都会权衡,究竟应该倚靠皇帝,还是倚靠太子呢?
当康熙皇帝觉得大臣们已经抛弃了她,倚靠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必然会非常担心,所以才会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非常谨慎,并且犹豫不决。她想要确立太子,但是,又怕太子掌权,从而夺取了他的权力。所以,他两次把胤礽立起来,最终又把他给废了。而且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再立太子。这都是康熙皇帝心里犹豫不决的情况造成的。
总之,朱元璋和康熙之间,因为所处的时期不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因此,他们在对待太子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