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什么能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他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
时间:2020-10-16 17:41:35 阅读:(172)
马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挥泪斩马谡历来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经典桥段,讲述的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发生的一个悲凉的故事。当时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的劝导,执意重用马谡,最终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而马谡本人也被诸葛亮含泪斩杀。那么,诸葛亮为何非要用马谡呢?失街亭后,马谡真的像演义里所说的那样被诸葛亮斩了么?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马谡?
诸葛亮器重马谡,从刘备死之前就开始了。不然刘备也不会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马谡何德何能,居然能得到诸葛丞相的青睐呢?
首先,马谡确实有才能。陈寿在《三国志》描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在现在来说可以做一名优秀的军事评论家。马谡品评起军事来头头是道,这点让他和诸葛亮有了很多共同话题,以致诸葛亮每次接见他时,他们都可以从白天聊到晚上。马谡曾做过越嶲郡太守,在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为其出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些都让诸葛亮从心里觉得马谡是个人才,是个可造之材。
然后,马谡的亲哥哥马良不仅是蜀汉的功臣,还与诸葛亮关系很好。马良的才能在五兄弟之中最优,在家乡襄阳时就被世人称赞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归于刘备之后,马良还曾随关羽镇守荆州,“刮骨疗伤”典故里和关羽下棋的就是马良;夷陵之战时马良还招抚来五溪蛮王沙摩柯,助刘备东征。马良曾在与诸葛亮的一封书信中称其为“尊兄”,以诸葛亮的地位,自然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用这个称呼的,由此可见二人关系不一般。有了这层关系,对于故友之弟马谡,诸葛亮自然要格外关照。
另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当时五虎将已经死了四个,只有赵云还在世。这时的蜀国,在人才上可谓青黄不接,急需培养一批年轻的军事将领。
基于上述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诸葛亮力排众议,派新秀马谡来镇守街亭。诸葛亮素来小心谨慎,而街亭又直接关系到北伐的成败,因此对于镇守街亭要地也是深思熟虑过的,为防意外,他还为马谡制定好了作战方针,马谡名义上是领军作战,其实也不用怎么谋划,直接执行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就可以了。这个任务,相比老将赵云作为疑兵去吸引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的任务来说要简单得多,所以当时诸葛亮认为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失街亭后,马谡的真实结局
接到镇守街亭的重任后,马谡自认为得到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纸上谈兵终于可以用于实践中了。可惜在这里,他的对手是名将张郃。张郃打了一辈子仗,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张郃以巧变著称,善于利用战场上的各种变量,在后三国时期可谓是少有敌手。再加上马谡自作主张,“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置诸葛亮的计划于不顾,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惨败。
这就有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一幕。这样一个结局虽惨却很悲壮,有点英雄的味道。
但是实际上马谡失败后的举动让人大跌眼镜。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三国志·向朗传》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传》
“逃亡”?
“下狱”?
到底怎么回事?
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出了马谡的结局。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这是犯了军法,再加上街亭是战略要地,马谡的死罪还要再加一等,马谡自己犯的罪过自然心里清楚,蝼蚁尚且要贪生,于是他决定畏罪潜逃。这时他想到了向朗。
当时马谡是丞相参军,向朗是丞相长史,再加上向朗和马谡都是襄阳郡宜城县人,而马氏兄弟又被向朗“奉为圣人”(《三国志·廖立传》:向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向朗作为老乡兼粉丝,自然要帮忙。而这一帮忙把自己也拖下水了,向朗成了知情不报者被免官。
最终马谡还是被抓获了,“下狱物故”,最后死在狱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