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悲剧从宋朝建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2020-11-05 16:39:07 阅读:(357)
岳飞,接下来听听星空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整个宋朝时期,战争从没有停止过,大部分时间都在抵御侵犯。尤其是南宋时期,在这么个软弱的朝廷中偏偏就产出了大量的抗金和抗蒙英雄。
难道是水土的缘故?
当然不是。
历代都有不少英雄,即使是相对和平时期。正是因为宋朝没有断过战争,且都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所以,将领们的故事更会被民间大肆流传。
岳飞,不用多说,深入民心的抗金将领,后被秦桧所害。关于岳飞被害,历史资料提及的都是:金兀术和秦桧勾搭密谋,甚至,还有秦桧妻子王氏的参与。其实,对于岳飞的所作所为,赵构非常清楚,还时常赞赏他。那对于岳飞的死,赵构为何没有阻止?
学者也有结论,收复失地后,原来的皇帝怎么办?想来这个原因真是有点牵强。如果,单纯只是想保住皇位,当时若死守江南应该是可以做到的,都打到了河南却放弃了,难道不怕激起民间更大的抗议吗?其实,赵构应该是不想打仗。
但是,很多南宋前期的官员,都生长于北宋和南宋交接的年代,很多人的祖籍都成了金国的领地。所以,他们更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国家收复失地。同时,这也是民心所向之事,朝廷虽是一贯“偏向”主和,但在民意之下也得出兵征讨。
况且,南宋初年,北方不时有抗金起义爆发,这些抗争传到南方,更会激发大家的斗志。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自下而上传导的一个“想法”。其实,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赵构偏偏相信一个从金国放回的“俘虏”秦桧?不是一类人,不会走的如此亲密。
大臣,更多的时候,只是皇帝的执行官。秦桧深谙此道,总是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几句意见。后人说赵构被秦桧迷惑,真是美化了他。因为,《宋史》是蒙古人编撰的。如果,当年赵构真的被“迷惑”,压根就不会发动任何一次战事,只因秦桧是彻底的“主和”人物。
正是在这种外界高潮的抗金呼声下,可以说,全民都是非常支持的,使得朝廷不再选择“任”,否则,皇位能不能坐稳,都需要好好的掂量一下了。当然,大家都支持的事情,一定得有“人才辈出”。尤其是岳飞的表率,让大家看到了,取得胜利不是没有机会的。
看岳飞四次从军的经历,就可以知道为何他后来可以“一呼百应”,大家都愿意追随他。尽管,这期间岳飞由于上书直言,被赵构革去了军职,但却都不影响他抗金的决心。
当时,赵构对岳飞的“谏言”批复是:“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可见,赵构只是想图个安稳的日子,有人逆着他的心思来,他当然不痛快。只是,民间不堪忍受金人的统治,这种情绪的传播会非常迅猛,从而引发南部百姓对未来日子的担忧。所以,与其被痛苦折磨,还不如找机会将金人赶走。
于是,当时就形成了“朝廷主和,民间要战”的力量对峙。
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不得不“适当”照顾一下大伙的情绪。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朝代出了一位大英雄,居然能将金兀术打的差点回了老家。这可不行,他不能让大家的想法挟持了自己。后人有评价,说整个宋朝的皇帝都很“听话”。其实,宋朝的皇帝都很有“想法”。可以说,几乎每一任皇帝都想在任上“改革”。
但是,这些后人们,大概都曲解了当年赵匡胤的用意,将“轻武”理解了不重用武将。要知道,在非常时期,必须要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而赵构却解读成了,一旦武将战功过于显赫,会“威胁”到他的统治。所以,岳飞的悲剧缘由,从宋朝的第一代皇帝时就埋下了“种子”。
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写出了岳飞的心声: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虽然,赵构能杀岳飞,却灭不了民间的抗金意志。尤其是局势大好时,赵构选择了收手,让大家感到非常惋惜,认为可以再来一次,毕竟有过辉煌。可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南宋就此越来越被动。尤其后来几任皇帝给岳飞“平反”,那是他们抓到了大家的“心声”。这么一来,不仅可以稳固朝廷,还能激起其他人效仿先人的做法。这就是南宋为何朝廷无能,却能盛产出诸多英雄的大背景了。
正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只是可叹这些英雄,并没有遇上“贤君”,空有志向,只得抱憾终身。但是,他们的故事却不会沉沦。正是有了他们,南宋才强撑了150年之久。但可笑的是,南宋的皇帝们,有几位是真心想“拾掇旧山河”?虽然,“山河”都是传位于他们,可是,他们何曾真正爱惜过?一切都比不过手中的“皇权”来的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