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嗣兴面临怎样的处境?
时间:2020-12-29 16:19:25 阅读:(75)
李嗣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李定国是明末抗清名将,他早年是农民义军领袖,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和南明合作,共同抵抗清军,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统帅。李定国死后嘱托李嗣兴:“宁死荒徼,勿降也!”也表明了李定国最后的态度。不过当时李嗣兴年纪尚小,在军中没有多少威望,最终李定国的遗愿,李嗣兴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兑现。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李嗣兴最后的选择,以及他面临的处境,一起来了解下吧。
1662年,在云南境内坚持抗清的李定国得到一个噩耗,缅甸将永历帝以及太子交给清军。这位战场的猛将顿足捶胸,痛哭流涕,李定国很清楚永历帝难逃一死,拥明抗清的大旗倒了,自己还有什么能力恢复河山呢?这年的六月十一日,是李定国42岁的生日,然而他却一病不起,并且逐渐严重。
到了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临终前,他安排了身后事。当时李定国的长子早就战死,所以他只能将军队交给次子李嗣兴。而李嗣兴年纪还不算太大,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李定国托孤于部将靳统武,并让李嗣兴拜靳统武为养父。最后,李定国还嘱咐儿子以及部下们:“宁死荒徼,无降也!”
李定国虽然失败了,但他顽强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按照李定国的身份、地位,如果他投降清朝,轻而易举就可以换来王位,然而他没有这么做,自从归顺南明后,始终站在抗击清朝的第一线,“两蹶名王”,多次击败清军,直到生命的终结。然而李定国“宁死荒外不降清”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
答案是没有!李定国死后,由于群龙无首,军心瓦解,许多将领并不服靳统武。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李定国的表弟马思良,他不服靳统武的节制,居然与总兵胡顺都、王道亨等人合谋毒死了靳统武,然后率领部分军队投降清朝。本来李定国的军队就所剩不多,如今又发生叛逃,抗清已无出路。
归顺南明的大西军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统率。孙可望已经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他的部将白文选跟随李定国抗清。1661年,白文选在部将的鼓动下,与李定国分道扬镳,率军投降清朝,被封为承恩公。刘文秀死后,由他的儿子刘震统率部众,他们在靳统武死后,也投降清朝。
最后只剩下李嗣兴,他没能遵守父亲的遗训,于康熙元年九月向清朝递交降书。吴三桂接到书信后,立即奏报朝廷。十一月,李嗣兴派人将李定国留下的册、宝和元帅印交给吴三桂。十二月十九日,李嗣兴带领所部官兵及家属一千二百余人来到洱海,正式向清朝归降。
索尼、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以康熙帝的名义降旨,“李嗣兴著授都统品级,以下各官,从优再议。”此后关于李嗣兴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被编入了汉军八旗,担任参领,并在康熙二十六年升为都督同知、陕西宁夏总兵官,后于康熙三十二年病故。李嗣兴的儿子名叫李天志,身材魁梧,气度轩昂,曾出任宫廷侍卫,深得雍正帝的赏识。
虽然李嗣兴率军投降清朝,但仍然有一部分人不愿意降清,他们居住在阿瓦河以东百里的地方,被称为“桂家”。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李定国的部下的后裔,他们生活在缅甸境内,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但仍然使用汉语,书写汉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