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空印案真的是一件冤案吗
时间:2021-01-14 10:08:35 阅读:(427)
你真的了解明朝空印案吗?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偶然发现一件奇怪的现象,来户部交税的官吏身上居然带着盖有印章的空白文册。
朱元璋很生气,代表权力的印章怎么能盖在空白文册上,那文册数据岂不是可以随意填?他立即下令户部彻查此事。
胡军饰演朱元璋
然而户部尚书却不以为意,因为从元朝到现在,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空白文册是为了图方便,那时候交税很麻烦,运输不便,又是实物交税,途中必然有损耗,运到京城如果账目不对,要回去重新造册。于是为了省事,官员们就钻空子,带上空白文册,到了京城,再填实际数字。
户部尚书以为朱元璋只是一时气头上,拖过去了就好了。没想到这令朱元璋更加生气,直接动用锦衣卫来调查此案,结果就是从上到下,好几百人脑袋搬了家,还有更多人被流放。
很多人认为空印案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只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权力制造的一起冤案,涉案的很多官员看似确实无辜。实际上这些人确实不幸,但却不冤。
一、空印文册违背了明初制定的赋税造册规定,为贪腐制造了空间
陈宝国饰演朱元璋
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各项制度设置都非常细致,尤其是防止贪腐。
明代地方官向户部呈报的财政收支、税收钱粮,都需要造册两份,在册缝盖上印章。然后由计吏带往京城户部核对,县合府,府合省,省合户部,账册数目一一对应,完全符合才可以结项。
如果有其中一个数目不对就会被驳回重新造册,于是有官吏怕麻烦,就带上提前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户部有驳回的地方就当场改。
有人认为官吏之所以觉得麻烦,是因为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不合理,才会导致麻烦。可是如果真的是制度不合理,为什么这么久了没有人提过去改革制度,而是应付差事呢?
事实上是明朝继承了很多元朝的制度,在元朝时,大家就是这么应付差事的,也没被制止过,于是这个风气延续到明初。
这种违反规定的做法实际上就为贪腐制造了空间,史称“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而事实上,洪武四年就爆发过“杭州飞粮案”。
二、朱元璋亲自面讯,算不上冤案
朱元璋为了防止被欺瞒,遇到大案,都会亲自面讯。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因空印案被告发贪污。就在几个月之前,方克勤还被朱元璋称赞,认为他治民有方。
朱元璋自然很重视,就亲自面讯, 结果方克勤是“不与辩,遂得罪,谪江浦”。一个曾经被称赞的地方官,最后放弃了为自己辩护,很显然属于罪证确凿。
另外有个叫郑士利的人,他哥哥郑士元受空印案牵连坐牢,后来放了出来。等哥哥放出来后,郑士利就上书朱元璋,说空印文册不可能被拿到用于违法行为,并说法律也没有对空印的相关规定。言下之意,就是拿着空印文册不算违法。
郑士利只不过在为空印案牵连的人辩护而已,明明违规了,却说拿空印文册不违法。后来也有人说,朱元璋自己并没有亲自接触过赋税事务,所以制度不合理。
实际上朱元璋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具体情况怎么可能不清楚。只是郑士利等人沿袭过去的风气,不愿意改变罢了。所以朱元璋也不客气,直接判了他流放,还把他哥哥又抓回去一起流放。
三、空印现象属于官场积弊,必须革除
方克勤、郑士利等人的遭遇确实不幸,但不能说冤。因为他们把沿袭了上百年的风气当成了正确,而在朱元璋看来,这种风气就是不正确的,必须要革除。
朱元璋从底层起家,早年经历了诸多苦难,这些苦难,很多都是因为官员贪腐造成的。元朝以宽失天下,这个宽是对官僚的宽容,一旦对官僚宽容,官僚们就会应付差事,肆意贪腐,侵害百姓利益。
延续了上百年的不作为和贪腐风气,不会因为元朝的灭亡而消亡,不作为和贪腐之风在明朝初年继续上演着,这是官场的多年积弊。
朱元璋很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革除积弊,他的大明王朝也会跟元朝一样,撑不了多久,所以他必须向积弊宣战。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我们仔细看每个案子,都会发现,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放纵无法。
比如圈占民田,打人行凶,贪腐,和元朝的官场没什么两样。
亲身经历过元末贪官污吏统治的朱元璋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就用杀杀杀的方式,要改变这种风气。
实际上朱元璋的“重典治吏”非常有效,史称“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扭转了元末官场的腐败风气,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