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能成功反隋,背景有哪些得力助手?
时间:2021-03-26 10:21:10 阅读:(116)
李渊作为隋朝的镇西太守,一直深受隋朝皇帝的重用,这里面不仅有李渊的能干,更重要的是在封建的王朝当中,任人唯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感兴趣的读者和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渊的母亲与隋文帝的皇后是亲姐妹,这样一来若论起亲戚,李渊和后来登基的隋炀帝则是姨表兄弟。有了这层关系之后,李渊便在隋朝的官场当中平步青云,甚至皇帝都将辽阔富饶的西部疆域留给李渊镇守。然而隋炀帝不曾想到的是,在随着后期一场场农民起义的爆发中,最信任的臣子却成了反叛军中最成功的一个。
李渊01李渊犹豫不决,世民成为背后推手,劝爹反隋
隋炀帝在位的时间里,不仅不思朝政,沉迷酒色,还耗费数万钱财,征徭役以修京杭。修京杭大运河的目的也很直接,就是为了让此运河能够贯通南北,皇帝能够随时前往江南水乡嬉戏玩乐。
面对如此不仁之君,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隋朝疆土内四地揭竿而起,隋朝的国运岌岌可危。此时的李渊远在山西太原,眼看到隋朝国内一场又一场的动乱之后,他本人的心中也有了些许的动摇,他在思考,天下还能属于隋朝的杨家多久?如果杨家灭亡了,我等是否还有喘息生存的机会?
眼看已到天下重新洗牌的时候,李渊深知,如果自己再不去争取,则不仅肉吃不到,或许汤也会所剩无几。
主意已定,李渊准备同隋朝大地上的群雄一起逐鹿天下,可隋炀帝正好命令李渊要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镇压农民起义军,这让李渊更加苦恼,如何才能很好周旋?此时能助李渊夺天下的第一人已出现,他便是李世民。
李世民自小便随父亲行军,艰难的生活也磨练了他缜密的思维力和果断的行动力,若不其然,他也不会在自己统御天下时成就大业。
李世民见父亲整日闷闷不乐,再见如今隋朝风雨飘摇的现状,便知父亲所忧何事,便向父亲进言:如今隋朝灭亡,已成定数,另皇帝已颁令命我等镇压,实乃天助我也,父亲自可用皇帝之命,明处以军队镇压起义,暗里则联盟起义军,择机共同抗隋。李渊听罢,便迅速动身领兵“镇压”。
李世民02刘文静出谋划策,成为李渊背后又一推手
李渊在“镇压”的过程中,招揽平抚的起义军多数为农民,尚无将领人才可用,此时能助李渊成功的第二人也已登场,他便是刘文静。此人虽助李渊夺天下,却身在李世民的麾下,所以他所提出的建议主要由李世民代为转达,但这并不影响李渊对该建议的采纳。
刘文静眼见天下大乱,如今若不成事,何日可成?在与李氏父子想法不谋而合的情况下,便针对当下时局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虽然各地起义军频现,但隋朝如今却未完全覆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等大事需暗地进行为妙,如若不然,不仅会招致隋炀帝的镇压,还会让其他诸雄借忠于隋炀帝的名义来吞并我等,暗度方能上岸;
二是太守如今虽有兵力,却远不足以成大事,必须继续招揽,尤其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务必收复人心,为我所用,而将领取自何处?为瓦岗寨可行。李渊听罢也深知此计可行,再加上刘文静与瓦岗寨李密有联姻的有利条件,其必定能够畅行无阻,完成说服任务,而这也为后期瓦岗寨英雄归顺李世民打下了基础。
时局也正如刘文静分析献策的一样,隋朝国运已衰,群雄并起,能操控时局,得无数贤才良将相助者,方能成就大业。
03天时地利人和,李渊建唐
站在我们后世人的角度予以分析,李渊的起兵反隋一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首先有隋炀帝霍乱朝政在前,视为天时;李渊所驻守的太原远离隋朝都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视为地利;李渊听从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建议,招揽贤才,拓宽自己的实力,麾下良将无数,外有李世民率众出兵破竹,内有刘文静等谋士出谋划策,视为人和。在李渊的这支部队当中,成功的三要素已全部拥有,胜利的天平也必定会向李氏父子倾斜。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众星归位,天下归唐。自公元617年,也就是隋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至公元618年,共历经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大业。对于李唐王朝的建立,李世民和刘文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是有他们,那李渊可否真能下定决心,一统隋后混乱的天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