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为什么会帮助朱棣造反 朱允炆都做了什么
时间:2021-04-12 11:05:16 阅读:(196)
今天星空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姚广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明初的历史中,靖难之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大事件。因为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明朝历史的进程,也达成了一个千古未有的成就:以一隅抗天下而得胜。
而在整个靖难过程中,黑衣宰相姚广孝又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人物。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战争期间不断的出谋划策,鼓舞军心,更重要的是,他是靖难之役最初的也是最坚定的推动者。
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召集全国有名的儒僧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之时,姚广孝便趁着随侍朱棣的机会大表忠心,精心筹划了一出“臣奉白帽著王”的好戏。
白帽著王,即王上加白,此为皇也!这样浅显的道理姚广孝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是做了。
要知道这个时期太子朱标还健在,哪怕是朱棣都不得不收敛爪牙,可姚广孝却敢大着胆子教唆朱棣谋取皇位。
因此,说他是靖难之役最初也是最坚定的推动者,实至名归。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姚广孝一个和尚,干嘛要这么费心费力地去鼓捣造反的事呢?难道缩在庙里敲钟摸鱼不舒服吗?
要知道,明朝初年,由于皇帝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缘故,全国各地对和尚都是比较优待的,寺庙都有自己的产业,油水足够姚广孝吃一辈子了!那么为什么姚广孝还是要孜孜不倦地造反呢?
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姚广孝为了一展个人抱负,这一点是有可信度的。
姚广孝最初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修习佛学。但是由于天资聪颖,姚广孝很快就跳出了佛学的局限,精研儒释道三教精义,并且取得了不低的成就。
除此以外,姚广孝在早年就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建立了良好的往来关系,并最终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
由此可见,姚广孝在当时的身份地位确实很高,脱离了基础的物质需求后,转而去追寻更高级的自我价值实现确实讲得通。
但是在翻阅了大量史料以后,我却发现,一展政治抱负或许并不是姚广孝辅助朱棣的主要原因。
在靖难之役开始前,姚广孝与朱棣交流的记录非常少,除了一个“臣奉白帽著王”,几乎没有其他了!
反而是建文帝登基后,姚广孝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多,进言也越来越犀利,最终坐实了自己靖难总策划的身份。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史料要突出重点,才将之前一些不重要的交流隐去了!
不能说没有这个可能,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另一种可能:姚广孝是因为建文帝登基才开始死心塌地的辅佐朱棣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建文帝的为政举措。
建文帝在位时间不长,很多政策其实都没能很好的实行。但对于这些政策的记录还是比较完全的。
从某种方面来说,建文帝和他父亲朱标其实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因为他们不仅格相似,连为政举措也是一脉相承,都主张限制刑罚,减轻赋税等宽厚型的政策。
不过在建文帝的一系列宽厚政策中,我却发现了一条极其刺眼的政策:限制佛教。
这个政策在建文风格的政策里可谓鹤立鸡群,但细细思考却也情有可原。
前文说过,朱元璋当过和尚,所以称帝以后对佛教百般优待。
巧合的是,元朝也优待佛教,给了佛教很多利好政策,致使寺庙僧人即便是在天下大乱时依然能“闭门清净”。
由此,可以想见,在长期的优待中,寺庙僧侣必然已经培养了很大的势力,积攒了海量的财富。
但是与此同时,僧人不事生产,也不能报效国家。他们的势力和财富都只为自己服务,根本不管他人死活。这当然会引起当权者的警惕。
建文帝虽然输了靖难之役,但从史书来看,他并不是一位昏君,既然不是昏君,在了解了佛教巨大的势力之后自然会诞生限制佛教的心思。
而且想得更深一点,说不定早在洪武年间,太子朱标也动过类似的心思,只不过由于过早去世而没有被史书记载而已。
考虑到建文父子为政举措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个猜想可能极大。
这样一来思路就清晰了,建文帝父子想要限制佛教,那么佛教愿不愿意被限制呢?
废话,当然不愿意!
佛教僧人们开开心心在寺里待着,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建文帝敲了闷棍,谁不气啊!
但是气归气,正面反抗肯定是不行的。既然正面不行,那就侧面吧,比如鼓动藩王造反,就是个很好的法子。
所以,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姚广孝一心一意地鼓动朱棣造反,也有了很合理的解释,毕竟他也是一名僧人,自然也要为了自己的佛祖做出贡献!
而为了限制佛教,建文帝几乎是快把刀架到佛祖脖子上了,姚广孝也是被逼无奈,不反不行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