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设置的养马机构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实施的
时间:2021-04-13 15:45:37 阅读:(16)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星空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养马机构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北宋,给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孱弱”,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其余皇帝都是昏聩无能、重文轻武、毫无血,对外作战一直都是败多胜少,随后就是割地赔款,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宋朝缺马,北方没有屏障,辽国一个冲锋就能兵临开封府城下。
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作战,战马是决定战争胜败极为重要的因素,谁拥有战马资源越多,马匹的品质越高,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对峙中,其强大的骑兵都给北宋的边防带来极其严重的威胁,北宋政府要建立一支能够与其对抗的骑兵,首要任务是要保证有充足的马源,为了改善缺马的局面,北宋历代统治者对马政建设都做出了诸多努力和新的尝试,其中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自身的创新。
北宋设置的养马机构,运转及职责
北宋统治者为了养好马,一共设置了三个机构,太仆寺、群牧司和驾部。
机构设立时间及演变
1、太仆寺
太仆寺的最高长官为太仆卿,太仆卿下面设有少卿、丞、主簿各一人,主要工作是记录京师及诸坊监的牧马数量、饲养管理、病马治疗和制定赏罚标准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赏罚。太仆寺并非一直具有管理监牧事务的权力,在咸平三年设群牧司之后,太仆寺的这一权力,即转移给群牧司。这时太仆寺的职责就只剩下掌管宫廷中皇帝及诸后妃、王公大臣的乘舆、车絡供应和有关祭祀所用的牲畜等。
元丰改制以后,群牧司被撤销了,养马的管理权又重新回到了太仆寺,元佑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宋哲宗发了规定,关于这个养马的事情,以前是由群牧司管理,现在专门属于太仆寺了,而且还是直接由枢密院管辖,不用经过尚书省和驾部,这个时候的太仆寺权力达到最大,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太仆寺的权力又被削弱,其管理外监事务的权力分给了驾部。
2、群牧司
负责全国内外监牧的管理,日常工作事务繁杂,责任也很重大,所以统治者对于机构人员的选择设置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也体现了北宋政府对监牧事务的重视。
群牧司这个机构的最高长官是群牧制置使,也就是一把手,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枢密使或副使兼任,当时的兵部侍郎、知枢密院事陈务叟是第一任。另外还有群牧使、群牧副使、群牧都监、群牧判官以及并不常设的同群牧置使、同群牧使等职位。
群牧司的主要工作是对马匹的饲养、放牧、繁育、病马医治等事务进行管理,在收到皇帝所发布的相关命令之后。向所管辖的各个养马场进行转发,同时规定由群牧制置使和群牧使共同办理重要的牧监事务,专门派遣群牧副使、都监处理日常小事,群牧都监或群牧判官每年负责轮流巡视各州养马地,考核官员政绩和马的繁育情况。
3、驾部
驾部设驾部郎中、员外郎二职,主要负责管理监牧牧马数量、马匹繁育、饲养、边境买马及官员赏罚等事务,但实际上驾部的权力在元丰改制以前是很小的,基本上形同虚设,驾部判司一职由没有职权的京官充任,舆辇、车乘归太仆寺管理,传驿、给受由枢密院管理,监牧事务则由群牧司管理,驾部根本没事情可以做,到元丰改制后才享有实权,真正能干点事情了。
总而言之,从这三大机构看起来管理相当混乱,而且职能相互重叠,这个也是北宋所有官职的一种缩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增置官署,增加官员的一系列方法,分割各级政府机构的职权,限制官员的权力,结果,机构臃肿,繁复重叠,官吏人数不断增多,最终形成北宋三害之一的“冗官”。
养马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衰落原因
第一、实施效果
北宋的养马政策,可以为两个时期,从宋初设立到宋仁宗初期,这是养马政策的鼎盛时期,到了宋仁宗后期,养马政策则由盛转衰,宋仁宗初期之前,经过历代皇帝的努力之下,养马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管理制度,而且管理制度严格的贯彻实施了,让养马的政策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因此保障了养马政策的正常运作,为北宋牧马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养马的事情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宋真宗的时候,光是京城就有左右天测四监、天藏二坊,在地方上还设有“大名、广平、琪水、洛阳、原武、沙苑、安阳、镇宁、安国、淳泽、単镇”等牧马监,据《宋史》记载到淳化、景德间年间,养马的场地占地面积达到六万八千顷。从数量面积就可以看出当时北宋下的决心有多大,当然了养马政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随着养马政策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自己养的马成为当时北宋军马的主要来源,对于国防军事力量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宋真宗时期所养的马匹共有二十多万匹,光是养马的人就有一万六千多人,虽马匹的数量不能和唐朝当时的盛况相比,但是纵观整个宋真宗以后历代皇帝都未达到如此成绩。
到了宋仁宗的时候,产马量就由盛转衰了,由宋真宗时候的二十余万匹减少到十多万匹,这个时候仍然有大臣用“兵久不试,言者多以为牧马费而亡补”要求减少养马地,碍于压力宋仁宗只好废除了广平、单镇、洛阳等几处牧马监。
虽然后面的宋神宗比较重视,专门设置了属于枢密院的河南河北二监牧使,但仍收效甚微。据《宋史》记载,从熙宁二年到五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河南和河北的十二个养马地,每年才产马一千六百多匹,而可用作战马的仅有二百六十多匹。
第二、衰弱的原因
1、政策朝令夕改
其实整个养马的过程,历经三次废除和恢复,每一次废除都会让养马的规模缩小,到了最后就没有办法在恢复了。特别是“澶渊之盟”之后,天下相对太平,不打战了,皇帝就认为养马耗费太大,废除了不少养马的场地,随后又恢复。
宋神宗的时候,王安石主持变法,推行了保马法,将养马的地方租赁给农民,再次养马耗费大为由废除了不少地方,等元祐时期旧党执政,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之后,又恢复一些养马的地方,这个时候,始终都是由处于变法派废除,反对党恢复的局面,导致养马政策的效果在每一次的废除之后,养出合格战马的数量都会下降,逐步走向合格战马越来越少的局面。
2、财政愈发困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北宋后期的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养马政策,先前说到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多种措施,实行一职多官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授与了无数官职。而且北宋时期,官员享有优厚的俸禄,这造成冗官的局面。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北宋的军队增加了六倍,“冗官”和“冗兵”必然造成财政开支的激增,正是这些财政的问题,宋神宗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这样就算了,宋真宗和宋仁宗还大兴土木,增加皇室开支,造成了北宋面临全面的财政危机,自宋神宗庆历年间财政每年入不敷出,亏欠在三百万以上,到宋英宗的时候呢,竟然财政赤字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五百七十万。
宋神宗的时候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王安石曾经生动的描述当时的财政情况:“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为了减轻财政困难,于是宋仁宗的时候,由于以前的的皇帝都曾经废除过养马政策,减少牧马数量的措施,用来减少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危机,虽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推了保马法等措施,但由于王安石过于激进,导致所有变法内容全部被废掉,像保马法等比较好的变法措施也被取消,这直接导致养马政策走向灭亡。
3、制度上的弊端
关于人事任用上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养马政策上存在着问题,北宋所有职位都有这个问题,除了几个大佬岿然不动之外,其余的经常换来换去,这也导致政策法规得不到贯彻实施的重要原因。
这些管理人员每届任期为三年,满三年就要外调,如果愿意留下还要经群牧司调到其他牧监。每个牧监的马官经常更换,形成了“官非其人,且不久任,无以成效”的局面。新调任的官员往往不熟悉实际情况,等到可能才刚刚熟悉懂得监牧事务的管理事宜就又被调走,如此反复,使得监牧事务一直缺乏有专门知识、工作经验的人管理,有的官员甚至以此为其仕途的跳板,根本无心管理,致使监牧管理混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北宋官员太多了,一职多位的现象得不到改善,大家都不想认真做事,只是赚钱攒熬资历等着升迁。
4、农牧争地现象严重
大家都了解,北宋疆域相对于其他的大一统朝代来讲,疆域面积很小,但是北宋的商业及农业又高度发达,这就造成了人口激增,在疆域不变的情况下,年年人口增加,哪里有这么多的土地来耕种,况且还要划出这么多地方来种草养马。
据统计:从元祐元年到宋徽宗大观四年这段时间内,每年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千分之六左右,人口增长虽然没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一直都是平缓的增长。这增长率看起来是不高,但是架不住北宋时期人口基数大,常年累月这样增加,疆域又没有扩大,这就是很恐怖的一个事情了,这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天灾人祸,所以北宋时期的造反事情那是相当的多,而且北宋对于造反都是采取招安的政策,招到军队去了,又造成军队数量扩大,又增加军费开支。
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争地现象愈发严重,大量的牧地被农田所占,而且当时种田的收益远远高于牧马收益,为缓解财政危机,当时的统治者把放马用的草场土地租给百姓种植农作物,然后向百姓收取租金,用收来的租金去买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