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府为什么要拆迁 拆迁户的待遇又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0-07-08 14:01:14 阅读:(154)
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拆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拆迁”是一个中词,有的人一看到“拆迁”这些字眼就不由分说的想到“拆迁队”,“强拆”。认为拆迁没有通过合理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又有的人对拆迁这个词持一种鄙夷的目光,认为拆迁产生了“暴发户”。认为一字千金的那个字就是“拆”字。其实,它是个中词,但是在你看见这个词语时,你已经先入为主,带有主观色彩去看待。
“拆迁”没有时空差别,现代有拆迁,古代同样有。就以宋朝为例子我们来聊一聊:宋代政府为何要拆迁?拆迁户的待遇有多好?这个话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对于拆迁是怎样对待的。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呢?
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坊市制度的转变
现在有不少人格外喜欢宋这个朝代,因为经济,文化和美学。从经济角度上看,宋朝的确是我国封建朝代的“代言人”。经济高度发达,破除了坊市制度,出现了纸币“交子”。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但是这和我们今天要讲的“拆迁”有何关联?我们立刻步入话题。我们知道,在宋朝以前。“坊”(住宅区)和“市”(交易区)之间是绝对分开的.住宅区内严禁经商。
在此之前坊市制度更为严苛,才会出现《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买卖的确便于管理,但是对于百姓而言过于麻烦。自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后,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商业区由各自封闭走向相融。
店铺大开,夜市早市兴盛。士农工商这种等级划分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农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庞大人口中的一员。人口剧增,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住房压力。住宅的密集度过高,加上木制建材的易燃程度过强,都极易引起火灾。
北宋开封城区面积五六十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百万人;南宋杭州城区面积三四十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竟然高达一百五十万人!这放在现代没什么问题但是这却是宋代的真实情况。
若论人口总量,这两座城市都是当时世界之最。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建筑技术的限制,宋朝民居多为单层平房,很难建成多层,更难建成高层与小高层,则当时建筑的稠密程度可以想见。用鳞次栉比来描述十分贴切。
宋高宗绍兴三年农历十一月,一场小型火灾发生过后,官家有些生气了,为啥年年都发大火?我还治不了你了?官家也火大,做出了强制规定:每个社区周边都要各留四丈空地以作“火巷”。这样就能减少火灾的扩散范围,从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不会来个火烧联营了。
但是实行却难以办到。与此同时,火灾出现得越是频繁,百姓重建家园就越是困难,为了减少成本,民宅只能从瓦顶变成席顶,再从席顶变成草顶,木质结构易燃越来越强,引发火灾也就越来越容易。
造成了恶循环。那为什么宋朝火灾频发,以前的朝代怎么就不会走火呢?因为火药的应用,烟花,爆竹用来装点节日的喜庆。此外还有各种灯会,节日。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存在大量问题,宋朝政府只能进行拆迁。
二、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安全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一窥起繁华,还有《东京梦华录》记录的各种小吃,各式商铺,各种风俗节日。让人身临其境,心向往之。
其实,在北宋之前的朝代——后周,开封城中就已经有许多居民违章修建房屋,将房屋建到了街道上。等到北宋时,民房侵占街道的事情愈演愈烈。
还有之前的房屋不能满足外来人口的需求,房屋扩建就显得理所应当了。虽然宋朝的统治者崇尚理学,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并不大兴土木。但北宋皇城比较小主要的原因是汴梁城是从唐代的州城发展起来的,然而,长安,洛阳这些古都都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因此定都汴京。
此城自然不可跟长安、洛阳这样的古都相比。不仅仅是皇城比较少,原来的平民百姓居住地也不大,后来成为了都城,就自然而然的需要扩建了。原来的住房也需要拆迁,重新规划用地。
三、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我们知道,宋朝的都城在汴京。这并不是一个适合定都的城市。相比于大唐二百多年的辛苦经营富甲天下,繁荣已极,而且地理位置险要首都长安,陪都洛阳。汴京就显得格局太小。然而百年的经营抵不上一时的战乱。
经过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唐都长安和洛阳,被战火燃烧得那真是千疮百孔,败墙颓垣,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经过不断的混战,聚居在长安洛阳的人们不是因战争而死,就是逃亡他方,人们纷纷向战争少而相对安稳的地方迁徙。
这时中原的汴梁开封,不但水陆畅通,而且人口繁聚,五代有四个朝代的君主们看中了开封,在此建都,再加君主们的不断经营扩建,开封城竟成了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农业丰产,手工业发达,城高墙厚,成了全国最富庶之地。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受禅后周。后周都城开封,后周大臣又大部分成了宋臣,他们的庄园家庭都在开封周围分布,他们的人脉势力也都在开封盘根错节,自然不想再迁到外地。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几次商讨迁都洛阳的事,都被以晋王赵光义为首的大臣们否定,直到赵匡胤去世,迁都一事也没弄成。后来宋仁宗再起迁都一事,又被宰相吕夷简一力劝阻。
在北宋的开封,确实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极尽南北东西之力,但它缺少作为都城的一个硬条件,那就是地势一马平川,易攻难守。
没有长安洛阳那样的险要,那样易守难攻,更没有长安洛阳那样处天下之中的优势、雄势,有的只是黄河豆腐腰的弱势软势,因此就有宋一朝,尽管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却一直面对外敌雄不起来,硬不起来,虽是宋朝重文轻武所致,也有地势不佳所然。
宋太祖深知其害,一直想迁都洛阳,因阻力重重,到死也没了成心愿。只能不断加高城墙,巩固城防。派重军保卫无险可守,一马平川的开封。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北宋都城开封正在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拆迁运动。
清理开封城墙下的房屋和田地,新城四面还要挖掘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官家下发诏令:离城墙三十步之内的房屋,一概拆除。这也是宋朝拆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居民的房屋离城墙太近,影响城防。
综上,宋朝政府拆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巩固都城。
四、实物补偿、货币补偿,拆迁户待遇比不上现在
宋代政府拆迁的原因我们搞清楚了,对于拆迁户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自然是拆迁款和安置了。现在,那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拆迁户的待遇有多好?
没你想得那么好,一夜之间,成为爆发户。也没你想的那么糟,官府强占民房,无处伸冤。现总结一下,就两个字:合理。
当时宋政府对拆迁户的补偿,和现代大致一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物补偿,即由政府另拨给官地、另造房屋还给拆迁户。以地易地,以房换房;一种是货币补偿,按照房屋的价格,给予赔偿。但具体赔偿多少钱,史料极少记录,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记载在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封府进行一次拆迁,涉及“百姓税地并舍屋共一百三十户”, 政府共支付了“二万二千六百余万”补偿款。算下来,一户大概得到一百七十贯钱。
有两个例子可供参照,1,按当时制钱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一百七十贯钱约等于今日80万元人民币;如以北宋时的房价评估,一百七十贯也不算低了。2,开封府房价的具体数值现在已难查实,千文一贯,一吊千文,一两纹银一千文铜钱,十两纹银一两黄金。这是当时的货币价值。170多贯钱大约是一个底层小市民五六年的收入。
从物价的角度来看,北宋开封的房价,繁华地段绝对是“寸土寸金”,但是要拆迁的民房和田地可不能比。只有当时的拆迁户才能知道这拆迁款值不值。放到现在来看呢,还算在合理区间,也应该可以接受。
现在,对于宋代拆迁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了。回到现在,我们的政府制定好相应的规划政策,也是为了大众利益。因此,我们要尽力配合,友好协商,定能友好决解,皆大欢喜。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宋史》
《资治通鉴》
《宋会要辑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