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儒家为什么会厌恶秦国?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0-07-23 14:20:58 阅读:(310)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星空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儒家的故事。
秦朝是秦国的后世,秦国是秦朝的前身,秦朝只有十五年国祚,秦朝却有近六百年建国史。“秦”发源于甘肃天水一带,至秦襄公时,周王都大乱,秦襄公亲率兵卒护卫周平王东迁,赶走犬戎,因功得封原西周王朝的王畿。秦人占有原属西周王朝的王畿,经过秦襄公及其后历代秦君的不懈努力,壮大至和中原其他诸侯国无异。秦承周制,所以重视礼乐教化,秦人对中原文化,尤其是以周朝中央周天子为核心的礼乐文化非常尊崇。秦国在各方各面都效仿着周朝,例如国务政令上,宗庙格局布置上。《史记》载:戎王使由余于秦。......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穆公以示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总而言之一句话,周王朝有的,秦国都会去效法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周文化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正是秦国对周王室文化的积极吸收,才使得秦文化在春秋战国的纷争环境下逐步成长,并产生自己独有的风格魅力。史书中确有其事地记载有儒家双圣,孔子和荀子赞扬肯定了秦国的文化,或者说秦国的礼教之风。孔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今正。身举羖纍五 ,爵之大夫,起 绁之中,与语三日.投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孔子认为儒家思想虽然发源于鲁国,但在秦国是十分值得推广的。秦因对周王室的绝对忠诚而立国立国,对周人的诗书礼乐等教化文化崇拜,相信以仁德治理天下是立国之根基,并认为“礼乐诗教”据有教化民众、稳定民心、提高百姓素养的功效。这和儒家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儒家创始人孔子才认可秦国,恨自己不是生在秦国,不能一展宏图。
数百年后,荀子在秦昭王时期西入秦地,看到秦国风土人情,由衷地说道:“入境观其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楛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这般深刻的印象,让荀子感慨,秦之“伟大”在礼教文化,山东六国远不及秦国秦人纯粹。
秦昭王曾问政荀子(又称孙卿子),六国混战,中原无定一,秦当何去何从?秦王知道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人,但对其并无特别感觉,他只是认可荀子这个人,并非其学说理论,遂言“儒者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审时度势进行辩论,明确告诉秦昭王儒家思想对安定国家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这为秦国后来成就霸业提供些许帮助,后世秦君潜移默化地受到此影响。不过在现实面前,儒家还是比不过法家。
秦人热衷崇拜周文化近四百年,儒家赞赏,圣人褒扬,可这并未给秦国带来什么实际效益,反而秦国因这种思想文化被他国处处针对打压,国土一点一点地缩小。山东六国摒弃周文化,称呼崇尚周文化的秦国为“蛮子”“戎狄”“禽兽”“虎狼”等等。秦国坚持了近四百年的符合儒家思想核心的理念,却在大争之世选择冷漠无情、符合现实需求的法家,走向与儒家截然相反的治国大道。
前面大半段秦国被儒家圣人赞扬,后小半段秦国和秦朝被后世儒家极度厌恶,颇有“一个坏人干了一辈子坏事,临终干了件好事,人们就称赞他怀念他”和“一个好人干了一辈子好事,临终干了件坏事,人们就用各种污言秽语说他是假好人”的感觉。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秦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