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人正统的大明 “辽人”为什么会倒向异族统治下的大清
时间:2020-09-02 07:09:09 阅读:(17)
还不知道:明朝辽东的读者,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明末的辽东战场上,“辽人”是后金(清)与明中央政府争夺的核心所在。作为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辽人”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格,也使得他们在明清之间不断游走投机。历史的结果证实,“辽人”与“辽军”这一汉人群体的主体部分最终倒向了异族统治下的大清。
是什么让这群边疆汉人最终放弃了汉人正统的大明呢?
图/关宁铁骑
01 “辽人”所在
东北地区的汉族,主要聚居于辽东都司(即狭义的“辽东”,辽河以东)辖境内,当地土著汉族、卫所军户和流人是其主体。这里“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是多民族杂居地带。当时辽东境内的高丽、蒙古、女真等族由于长期与汉族长期通婚杂居而逐渐汉化;而东北汉人则在民族聚居与军事化中,变成了豪爽、粗犷、“悍善骑射”,兼有塞外生活特色的“边民”。
正因如此,内地汉人尽管承认东北汉人的血统身份,但是对于他们的文化特色与习仍怀有戒备。内地汉族人以“辽人”称呼东北汉人,显然是将山海关内、外之汉族人区别开来,并明显具有一定的歧视之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辽人“作为边民,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02 抵抗之意
在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1618)金军占领抚顺,到天启六年(金天命十一年,1626)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去世的9年中,辽人作为本地的原住民,对女真族征服辽东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复杂而值得玩味的。
在这9年之中,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裹挟整个建州女真以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冲入汉人的城池村庄,对所掠之地屠杀、掳掠,尤其是占领辽西后,将辽西之民尽徙辽东。尽管八旗兵具有明军难以比拟的军事优势,但是在守土自卫的理念下,从八旗兵初袭辽东,到辽、沈失陷,大多数明军还是奋勇抗击;普通老百姓则以逃难为主,或迁入辽西,或走之朝鲜,还有很多辽地文人死于节义。
然而,由于16世纪末壬辰援朝战争后辽镇军事的衰落,17世纪初高淮乱辽带来经济上的摧残与政治上的人心瓦解。辽人内心对明朝中央政府的情感上开始越来越矛盾,失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多数辽人即使不投降贼虏,也难以鼓起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多的辽人则是选择了麻木与逃避。
03 彻底决裂
彻底摧毁辽人对明朝认同感的,则是明清战争全面化后明政府的一连串举措。首先,从各地调来的援辽部队素质参差不齐,“援卒之欺凌,残辽无宁宇。”其次,辽地汉军基层长期的低收入状态导致其在常年战争中“赤贫化”,最后,明政府对蒙古与女真降夷的处理方法——收降夷而杂处民庐,令其淫污妻女,侵夺饮食——更是彻底将辽地民众推向了政权的对立面。
图/明朝步兵
反观清王朝方面,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积极调整努尔哈赤的极端民族政策,改善汉族待遇,并以军事胜利为后盾,重用、“恩养”汉官为政治号召,积极争取“辽军”,终于化顽敌为羽翼!大批 “辽人”加入清军,成为了满洲八旗中的汉八旗,从而直接跻身于清政府的统治集团内部,成为了利益的共享者。
如此对比之下,辽人用脚投票选择清王朝确实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参考文献:
1.明史
2.中国全史百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