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时期的战争不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越变越小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19-06-21 16:52:07 阅读:(258)
为什么说三国时期的战争不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越变越小的原因是什么?星空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战乱年代,但是,同样是诸侯争霸时期,为什么说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要比战国时期的要小?这其中有什么变化?
战国之名实至名归,整个国家都是战争机器,从不断退步以致灭亡的吴越,前期好学生韩魏,到后来富二代齐国,以及虚胖的楚国,还有后进生赵国燕国,以及最后持之以恒大学霸秦国。每个国家都是战争机器,每个国家都是用尽了全力去拼命的。战国时代的时间很长,大战频率和其他时期也差不多。但是,一旦开启战争,每个国家都上了自己的国运。每个农民拿上锄头就是兵,再不济你也得运粮草当后勤。除了常备军,动员的军队一旦没战争就解散回家种田。
三国时期蜀国使用屯田制,发挥了百分之一百二的实力。而魏国也有屯田,但是主要是职业兵制,兵就是兵,这辈子就是兵,兵和农不是一个户口了。汉朝主要也是职业兵制,那当然了,本身一个统一的国家,外敌不强,肯定不需要战争机器动员啊,没事军屯干嘛,自然选择职业兵制。那么整个三国时期跟着也是职业兵制为主,而诸葛亮的军农改革,屯田制度,其实就是效仿战国。具体的来说,战国人喜欢这么统计,把真正前线的部队和辅兵算上不说,后勤部队也得算上,这是我们国力的体现。三国时期,官渡的四十万,赤壁的八十万,夷陵的六十万。谁和谁啊,老铁,都是一家人,习也一样啊。想不到你三国比我还能吹,三国时期战争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够看,甚至算实际战斗兵力可以直接去个零。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展开决战,史称“长平之战”。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超过了100万。
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国和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城池攻守战。各方投入总兵力达55万。
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之战,秦将王翦、蒙武率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的大型战役投入的兵力,多则超过百万,少的也有几十万。
到了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然是要比春秋战国时期高很多,但战争规模却小了很多。
官渡之战,袁绍军约11万,曹操军约3万;赤壁之战,曹军20余万,孙刘联军5万;夷陵之战,刘备所率的蜀军和陆逊所率的吴军大约都是5万左右。
上述战役被称之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规模尚且只有如此,其他中小型战役,参战人数就更少了。
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规模反而会变小呢?
首先打战自然是需要人,而人口数量的多少也就决定了参战兵力的多少。根据史料记载,战国中期的总人口为2500万-3000万左右。到了东汉中期,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6500万。而到了三国时期,总人口数竟然只有约800万。
造成这种人口锐减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东汉末年长期的战乱、瘟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保持着战时制度,全民皆兵,战争动员能力非常强大。而到了三国时期,虽然也是战乱年代,但征兵比例却大大下降。以蜀国为例,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户口分别为二十万户与九十万人,但蜀国总兵力不足十万人。
而且秦汉是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成年男子都要参军服役两年,而且终身等待征召,关系到生死的战役凡是15以上60以下的男丁都要征召,有时候还跑到林胡、东胡、义渠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招兵,所以七国哪一个国家都能拉出几十万军队。
三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和士兵出现分离,职业兵开始取代民兵,民兵流逐渐被淘汰。职业兵虽然数量少了但战斗力却提升了,十几万人打架比原来的几十万民兵打架更专业,含金量也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