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象主义音乐的评价?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时间:2019-01-21 10:50:57 阅读:(185)
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同样的效果。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他的钢琴作品《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其中之一,是德彪西早期最具有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音乐流派。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热爱大自然,面向现代生活, 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周围的气氛,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观念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织体、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与分歧。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所使用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语言,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了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带有闪烁的音响效果。开始时人们听到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而后渐渐的便发现其中妙趣了。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拉威尔,但拉威尔并没有像德彪西那样大量的使用全音阶和听起来古怪的和弦,他更擅长从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拉威尔无人能及。
(三)印象主义艺术特征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因为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更好的表达光的流动变化状态。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者短句加以发展;他更偏重于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弱化功能,增强色彩。通过频繁的转调、离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有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运用的更为自由化。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达听觉式的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出印象主义所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二、德彪西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从他的键盘作品标题来看,德彪西热衷于把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而这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尽管德彪西描绘大自然的题材非常多,但他并没有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志在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
德彪西的一生中,主要以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他使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理想目标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在早期《阿拉伯斯特》《贝加摩组曲》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音乐受到马斯奈及格里格的影响,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后他创作的《康塔塔》荣获罗马大奖使他声名大振,和李斯特、威尔第等音乐家结识交往。从这个时期开始,他的钢琴作品有了多样的变化,更丰富的音响和更广阔的表现力,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描写也更富有幻想力。这个时期的作品《版画集》三首确立了他印象主义的手法,开启了钢琴音乐新时期,后期创作《意象集》《儿童世界》《前奏曲》《练习曲》等钢琴作品①。
他对曲式、和声的应用及旋律的发展都大胆地尝试采用“反传统”的方式,反对使用大小调,而以教会古调、五声音阶、全音音阶的大量使用,使其音乐更多姿多彩。他喜欢优美的旋律和富于色彩的和声,强调音乐的自发、多样。他采用这些没有准备也没有解决的经过音、和弦外音、各种转调从而产生出更丰富的音乐色彩。他的音乐很少有从始至终不断发展的主线,通常会有几个不同的几个片断、主题,从一个乐思引出并加以扩展,在发展中又引入另一个乐思并得到合理展开。他的钢琴音乐中也都用法语标明了各种严格认真的演奏指示,要求完全按照他的指示进行演奏而不加入演奏者的个人解释,但他的作品中对于指法及踏板并没有明显标记。
三、《月光》
(一)背景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是德彪西早期最具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之一。在德彪西早期作品中,由于其受肖邦、格里格的影响,其作品较为偏重旋律表现,尽管带有较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已经显露出较强的印象主义特点。这首乐曲对技术上的要求不高,但飘逸、朦胧、富有变幻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是仅靠灵巧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演奏者更具有高度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键盘和踏板进行小心控制、细微的调节。从头到尾如歌的旋律在演奏中采用伸缩速度(rubato),比浪漫派作品更讲究“自发”和灵活,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钢琴的声韵必须发自没有琴槌的乐器,轻柔的指触要注入每个音符中,所有的效果的营造都经由细致的踏板运用而获得。”全曲音响力度上大都在ppp和p之间,这就要求弹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不可虚而含混,演奏就特别要注意从手指到肩膀以及全身的柔和、放松,从而在手指第一关节有一定紧张度的状态下“抚摸键盘”,进行柔和而有控制的慢触键来弹奏。弹奏时要特别注意音符的均匀,只要某个部位有一点点的僵硬、别扭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②。
(二)乐曲分析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似有树林、有大海的黄昏――月亮从远处缓缓升起,左手从一个三度的简单动机到第二小节变成不和谐的二度,渐渐流淌出音乐主题,像是月光出来一点后,就漫射开来,二连音与三连音的转换就像是月光在漫不经心地游走。8小节后又是6小节的不断扩充发展,这类作品演奏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据说肖邦在教授钢琴时常常谈起一种叫做‘懂得弹长音’的技术……我们必须仔细听着长音渐弱下去直至消失的过程,并根据它们来弹好伴奏声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主题线条流畅,不出现煞风景的重音、破句和断句,紧随其后的长音演奏的要更轻,随着长音消失的音量酌情而行。”然后12小节的一个优美迷人的插部,好似是月色下站在高处远眺所见的“月朦胧,鸟朦胧”之中的苍茫夜色,也像是月亮投影在波光荡漾的水面里一片片弥漫开来的景色,这些部分的踏板基本上可以以小节为单位,从而营造出一种似乎是眼前呈现出的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月下意境。
从第26小节开始整个中段情绪逐渐活跃起来,似一阵风吹过的林间,树叶在一阵阵地起伏,也像是月光下的大海开始涨潮,涌起一阵阵波涛。从第37小节至第4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出现了短暂的力度为f的高潮部,调由降D大调转向E大调。第41、42两小节处急速转到Calmato(安静地)出现的乐句,调又转回原调,经过8小节的过渡逐渐平息下来,渐渐淡去。这一部分的音色和触键上都与前后两段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显得活跃、明朗一些,整个B段的左手琶音要弹奏得很均匀“……演奏是不要按照一般的弹法把它弹成渐强或渐弱,而应该双手完全放松,很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跟随右手旋律的情绪需要而采取一种“均匀喷洒出来的水珠”一样的音乐感觉。从第51小节开始是结尾部分,是A段的再现,一切又复归平静,速度要比A段稍慢,音色要更柔和、清淡,力度是全曲中最弱的部分ppp,似是一种依恋,一种回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