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发明了一种铁器,北方游牧民族用来干什么?
时间:2019-01-24 11:35:00 阅读:(23)
游牧民族从小生活在马背上,骑兵更是蒙古、突厥等游牧政权立国之根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骑兵战术其实是从中原王朝学来得。
在骑兵的发展历史中,马镫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骑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唯一战术,他们从不与敌正面搏杀,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那样:“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没有近战格斗,伤亡会变得非常小,但也使得骑兵对抗密集的战车和步兵方阵时没有决定优势。冒顿单于率10万骑将汉高祖刘邦的4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匈奴骑兵打不进去,汉军也冲不出来。在汉军主力步兵赶到之前,双方选择了妥协。
汉武帝之前,南北双方的对抗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大规模的狩猎。匈奴骑兵一旦发现汉军戍卒不多,就立刻将其当做猎物围捕。汉军主力步兵赶到时,他们早已借助战马的机动饱掠而去。
“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让汉朝国力日益强大,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得以向匈奴主动发起进攻。为了能够在草原上追上匈奴主力,汉武帝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李广、公孙敖和公孙贺各领一万骑兵反击匈奴,但结果却出人意料,李广全军覆灭,公孙敖损失七千,仅卫青得以全身而退,因为他未遇到匈奴主力。
骑射是一项极高的军事技能,农耕民族很难培养出比肩匈奴的骑士,同时骑射又掉了了定居民族擅长的步兵、战车方阵之间的相互配合,所以汉军以骑兵对射的方式对抗匈奴只会损失更惨重。
既然无法在技术上超越匈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索将汉军步兵的近战肉搏战术移植到骑兵上来,所以长戟成功取代了弓箭,成了骑兵主要作战武器。汉武帝在嘉奖霍去病的诏书中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杀”、“斩”、“诛”等词足以说明,汉军已经放弃了与匈奴对射,而是主动上前用与其短兵相接。
西汉摸索出来的骑兵冲击战术还仅限于对抗骑兵,到了东汉初年,连年的混战让中原骑兵又摸索出了骑兵冲击步兵的战法。光武帝刘秀能够迅速平定王朗等众多武装力量,他的幽州“突骑”功不可没。
不过在刘秀时代,骑兵冲击战术还仅是雏形阶段,只有当步兵方阵出现懈怠时才能发动冲锋。到了东汉末年,骑兵已经可以直接冲击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吕布在袁绍帐下时,仅用数十骑便敢“驰突”张燕军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骑兵实施冲击战术需要将自己固定在马背上,才能抵消戟、矛刺杀敌人的反作用力。最初时,骑兵选择将用马鞍前后桥加高,以获得前后的支撑力,但在史料中“堕马伤膝”、“堕马折肩”等语句比比皆是。
为了给骑手获得更稳固的依托,东汉末期出现了单侧马镫。十六国时期,双侧马镫出现后,骑兵凭借冲击战术正式成为压倒步兵的陆战主力。
马镫的孕育虽然经历了数百年,但它制作和使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游牧民族学会了骑兵冲击战术,便有了入主中原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