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到底有多寒酸 为什么出土文物只有这么一点
时间:2019-03-03 12:14:18 阅读:(476)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2013年,城市发展需要,按照规划,需要对原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地段(即“吴公台”所在地,具体位置为原西湖镇自来水厂)进行开发,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两座古墓,每座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为隋末唐初砖室墓。扬州市文物局迅速对其进行抢救发掘。考古人员首先对西侧古墓进行发掘。
2013年4月,扬州市文物局正式宣布邗江区发现的两座墓葬中,已经发掘的西侧的古墓为隋炀帝陵。
高空拍摄的隋炀帝墓1号墓
工作人员在一号墓(隋炀帝杨广墓)的墓室内进行考古研究发掘。
隋炀帝墓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墓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墓室深度2米多,只能算中小规模的墓葬,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考古人员发掘时也没想到这居然是座帝陵。
在墓葬内,考古人员发现了铜制的衔环铺首、金镶玉腰带、铜钱和铁钉等十几件文物,数量虽少,但等级很高。4件铜铺首不但鎏金,而且体积巨大,应该是用在棺椁上的;玉腰带外面包金,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镶玉。
证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证据是墓志,上面清楚地写着“隋故炀帝墓志”,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墓葬的规模以及可怜的随葬品,与隋炀帝生前好大喜功形成强烈的反差。
(出土墓志铭文中有“隋故煬帝墓誌”六个字,显示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的帝陵规模之所以较小、随葬品堪称寒酸,与其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被兵变首领缢死,仓促下葬
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今扬州)宫流珠堂,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不可能厚葬。
二、陵墓多次迁移
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
关于隋炀帝陵墓多次迁移,相关史料记载:“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三、陵墓多次被盗挖
隋炀帝墓历史上曾多次遭盗挖,加之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墓室上方修房造屋,可能不知在什么时候,隋炀帝的棺椁已经遭到了破坏,而幸存的几件文物,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隋炀帝墓鎏金铜铺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