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这场叛乱的最后赢家是谁?
时间:2021-04-28 14:30:48 阅读:(167)
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八王之乱,实际上是司马氏诸藩王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车轮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藩王夺得大权后不久,很快被后浪拍死在岸上;如此循环,最后动手的司马越,成了终结者。
东海王司马越是“八王之乱”这一系列政变中的最后一王,也就是收尾者。但若因此就认为他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能占据这个身位,不是因为他够强,而是由于像他们的祖宗司马懿那样:活得久。
但是在这之后,之所以没有新的藩王取代司马越,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西晋王朝已经彻底被他们这些败家子给玩废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对滴,就是这个国名)已经兵临城下,司马氏也许还想再度上演九王、十王......然而他们已经没机会了。
我们先理一理八王之乱的流程,以及这些败家子们的下场。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藩王与公侯。其中,司马氏子弟共17人被封王,同时八位立下功勋的世家大族为列为“八公”。
司马炎这一举动的用意,史书称是“惩魏氏鼓励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也就是说,鉴于曹魏缺乏藩王的拱卫,因此被司马氏轻松篡夺,为了避免自家重蹈覆辙,司马炎大封藩王,而且安排他们掌握了实权。
其中,最致命的权力是:兵权。那时,司马氏藩王的头衔中,除了司马、将军之类的职务名外,时常有“都督XX州诸军事”的字眼,也就是掌握一州多州军队的指挥权。枪杆子里出政权,司马炎以为,国家武装掌握在自家人手中,自然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怕啥来啥,司马炎尸骨未寒,他的“自家人”立即开始大打出手,而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字:权。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前,本想安排老丈人杨骏(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叔叔司马亮共同辅政,然而皇后杨氏从中作梗,司马亮被排挤在外,杨骏掌握了大权;
然而杨骏显然水平不足,史称他“严碎专愎”,可以理解为管得很细,为人严苛、刚愎自用,所以“中外多恶之”,朝廷内外都很烦他;加上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夺权,她在第二年拉拢司马衷的亲弟弟、掌握荆州军权的楚王司马玮进京,彻底清除杨骏一党,杀人数千,其后召汝南王司马亮进京为太宰,连同太保卫瓘一同辅政;
但司马亮也是坨烂泥,他有专权之心,却没有相应的能力。这段时间贾氏家族嚣张气焰如日中天,但司马亮、卫瓘却首先看着“刚愎好杀”的司马玮不顺眼。
贾南风再次成了幕后黑手,她联合司马玮除掉了司马亮、卫瓘;但司马玮还没来得及高兴,自己也顺带被清除了。
至此,西晋王朝大权彻底掌握在贾南风一党之手,“八王之乱”暂时告一段落。到了公元299年,风波再起,搞事的还是贾南风。
当时的皇太子,是司马衷当初与谢氏所生的司马遹(yu),这个娃自小聪明机智,被司马炎认为有“司马懿之风”;正是这个孙子的加持,司马衷这个公认智力有缺陷的儿子才被司马炎任命为接班人。
而贾南风本人无子,跟同样格凶悍的司马遹相当不对付;担心自己将来荣华不保,这个狠女人决定先下手为强,设计以“谋反”的罪名将司马遹废除;
第二年,贾南风决定斩草除根,将司马遹毒死。然而这回她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全然不知一堆人躲在暗处等她犯浑。
司马遹刚死,原本一向对贾南风俯首帖耳的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也是司马炎的叔叔)立即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
最终,贾氏一党被屠杀殆尽,西晋朝廷大权被司马伦掌握。他自封“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跟当初司马师、司马昭“辅佐”曹魏时一毛一样。显然,他这是想篡权了。
当然了,其他藩王自然也不是瞎子。司马衷的亲弟弟、淮南王司马允对此就心知肚明,他格沉毅、颇得人心,此时暗自豢养死士,计划复制当初司马懿的神操作。
而司马伦对此也非常忌惮,他计划以升任太尉的名义剥夺司马允的兵权,遭到了对方的反抗,双方在皇宫拉开阵势大打出手。司马允人数虽少,但胜在兵精将猛,一度占据了优势,但最终被汝阴王司马虔等人设计接近刺杀;
经此一难后,司马伦更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公元301年,他悍然废除晋惠帝司马衷,自己称帝。但与司马衷相比,他也好不到哪儿去,史书这样描绘司马伦一党的德行:
伦及诸子皆顽鄙无识,秀狡黠贪淫,所与共事者,皆邪佞之士,惟竞荣利,无深谋远略,志趣乖异,互相憎嫉......
更搞笑的是,司马伦跟自己的搭档孙秀之间也开始了狗咬狗,朝廷里越发的乌烟瘴气。
公元301年,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司马炎的侄子),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的堂弟)、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儿子),正式起兵讨伐司马伦,后者也不敢束手就擒、发兵反击。
双方持续混战了60多天,战死者接近十万人。最终,司马伦一党落败后被诛杀殆尽,晋惠帝司马衷复位。
然而在接下来,历史再度轮回。担任了大司马的司马冏自以为有再造王朝之功,大权在握后不可一世,俨然他自己才是皇帝;而立下大功的司马颙、司马颖同样拥兵自重,西晋朝廷没有任何改观。
公元302年底,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儿子)响应司马颙,率人突袭司马冏。后者战败被杀,两千名党羽被诛灭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这引起了司马颙的不满,第二年,他联合司马颖,共集结近30万大军讨伐司马乂,双方鏖战数月死者数万人,但一直僵持不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04年初,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堂弟)乘机抓获司马乂,将其交给司马颙。
接下来,拥兵20万的司马颖掌握了大权,并且被封为皇太弟。这下轮到司马越不高兴了,他率军10万讨伐司马颖,然而落得惨败;
然而事情还没完,司马颖派兵讨伐司马越的亲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后者联合乌丸、羯族势力对抗。司马颖落败后,司马颙掌控了司马衷,命令司马越回朝共同辅政,但后者不接受,双方开战。
其后,在鲜卑等势力的帮助下,司马越进入长安,担任了太傅录尚书职务,掌握大权。(司马颖则在邺城被人杀死)
公元307,当了一辈子傀儡的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八王之乱”正式结束,看起来,司马越确实笑到了最后,然而此时,正是西晋王朝更恐怖噩梦的开始。
在司马氏旷日持久的内耗同时,西晋王朝连年遭受天灾,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形成了特殊的群体:流民,他们四处求食、朝不保夕,甚至饿死荒野,这也给了那些野心家以千载难逢的机会。
自司马炎在位时,西晋王朝就时常爆发羌人、氐人、秃发鲜卑之乱,依靠着当时尚属强力的中央集权,西晋将这些骚乱强行镇压。但这并不代表矛盾就彻底消失了,不公正的待遇、官员的压榨、生活的困顿,更大的危机就像火山一样即将喷涌而出,而将这一危机点燃的,正是天灾、人祸。
天灾,上面已经提到了;人祸,则是让司马诸王沉迷不已的内耗。当然了,天灾任何朝代都有,关键在于朝廷怎么应对;而此时的西晋朝廷,显然没工夫搭理这些老百姓。
新一轮的暴乱再次爆发了,首先是氐人齐万年在氐、羌的支持下称帝,严重威胁关中;而大量流民为逃避朝廷内外的战乱,被迫涌入益州,氐人李特、李雄、李流兄弟借助流民的力量,在蜀地建立了成汉政权;
而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匈奴人刘渊依靠成都王司马颖乘机壮大,其后瞅准机会建立汉国(他们自称是汉王朝的外孙,而且也姓刘,所以建国“汉”),这也是后来灭亡西晋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司马氏诸侯王在互殴时,大量借助乌桓及鲜卑各部的力量,也客观上使各少数民族力量进一步壮大。
就这样,八王之乱将西晋王朝的数十万精兵消耗殆尽,大量朝臣在这一过程中也被祸及,张华等名臣纷纷沦为了皇族内斗的牺牲品;而剩下的,几乎都是些善于钻营、八面逢源的大家族(比如琅琊王氏)。
此消彼长之下,西晋王朝终于彻底失去了对中原的掌控。公元310年11月,司马越以讨伐刘渊为由,率领精兵四万向许昌进发,洛阳城“无复守卫,荒馑日甚,死人交横,盗贼公行”;
司马越出京,他的政敌们也借机展开了对他的攻击。第二年,在苟晞、潘滔、刘望等人的控诉下,晋怀帝赐密诏除掉司马越。后者得知,忧愤成疾,3月死于项城。他麾下的十余万大军,在太尉王衍(出自琅琊王氏)的率领下,不仅毫无讨贼之心,反而开始缓慢的护送司马越灵柩返回东海国封地。汉国大将石勒得知此消息,率轻骑追击。
4月,在苦县宁平城,西晋十余万大军被石勒追上。由于缺乏像样的统帅,晋军被迅速击溃,人数处于下风的石勒军对晋军“围而设之”,就像围猎一样,将一片混乱、互相践踏的西晋十余万大军屠杀殆尽。
自此以后,西晋彻底失去了对抗匈奴汉国的军事实力,不久洛阳陷落,晋怀帝被杀;公元316年,长安也被攻破,司马邺被俘,西晋王朝正式灭亡,中原首次落入了少数民族之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轮番上阵,华夏大地进入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混乱与分裂局面。
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西晋皇室内部的“八王之乱”。十余年中,大量精兵、良将、名臣被屠杀,社会生产秩序被严重破坏;在天灾的肆虐下,大量百姓沦为流民,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大爆发,西晋朝廷彻底失去了公信力与掌控力,只能坐视中原沉沦、百姓坠入痛苦的深渊。
堡垒从内部攻破,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这一规律从未失效过。这也为时下的我们提了个醒:外敌固然凶猛,但更可怕的敌人,也许另有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