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有哪些能力?为什么他能终结南北朝的乱世呢?
时间:2021-05-08 13:40:01 阅读:(134)
能够终结南北朝的乱世,隋朝开国皇帝的能力毋庸置疑,除了皇帝的能力外,一众能力出众的大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下面要说的这位倒霉大臣,却接连两次被诬陷谋反,实在是倒霉。
隋朝建立,有不少人是出了死力的,不说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议杨坚登基的那几大先锋,在背后出力的人多了去了,王谊就是一个。王谊少年时即相当出名,弓马娴熟。宇文护时代就已经是极为正直的典型,想当年,周闵帝在位,有个大臣站在大殿有点不恭敬,王谊勃然大怒,冲上前去就要揍他,吓得那大臣伏地请罪。此后上朝,无人敢瞧皇帝不起。周武帝即位后,多次立有战功,武帝临终时对宣帝说:“王谊社稷臣,宜处以机密,不须远任也。”可见信任之重。
杨坚当大丞相时,王谊打得司马消难等叛军东逃西躲,至于巴蜀一带的叛乱,更是王谊率领众多将士前往平定,维护了北周稳定。虽然说杨坚代北周而立隋,但名义上还是禅让,并没有流血政变,所以对百姓而言,并不是什么坏事。为隋效力的官员很多,并不能要求王谊一人死节。王谊和杨坚的交情很铁,二人小时,就已经是好哥们了。等到杨坚称帝,对王谊更是“宠遇甚深”。几次亲自上门到王家讨酒喝,不仅如此,杨坚还把自己的女儿兰陵公主嫁过去变成了王谊的儿媳妇,之后马上封他为大司徒。
不只如此,王谊说的话,杨坚还常常听。隋朝新立,社会渐渐平定下来,人口渐渐增多,但是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太常卿苏威建议削减功臣的份例,然后平均分配给百姓。这想法其实于民有利,但是怎么操作是个大问题,也容易伤功臣的心。王谊想到这些,就上奏说这些为官的人大多是开国功勋,才刚刚得到爵位封地,还没热乎就要收回,很不好,应该想办法扩充田地,而不是寒了朝臣的心,以致于以后无人立功。文帝听从。王谊是开国老臣,是文帝旧交,是大司徒,是郢国公,有功劳有威望。文帝即位之初,自然是无比倚重,但是随着皇权的巩固,王谊的地位就有些危险了。
渐渐地,隋文帝对他的恩宠也就淡了。兰陵公主嫁过去之后不多久,王谊的儿子就死了,一年后,王谊看着自己的儿媳还很年轻,就希望她不要再耽误青春,早点脱下丧服嫁人。心本是好心,但是当王谊把这事上奏给文帝时,却成了斗倒他的导火索。杨素知道这事后,马上弹劾,认为他完全不依礼法,公主已经下嫁,就已经是王家人,丈夫已逝,就当服丧三年,不让儿媳服丧,就是不重礼法,是为父不慈。让公主处于不义境地,又伤风败俗,是个不义不慈的罪人。并要求有关部门治罪。本来他也是个随人,就想着儿子已经去世,服丧一年也差不多了,何苦让公主如此难受,本着这种心才上奏的,没想到被杨素这么一说,他还成了罪人了,回家不免就多唠叨了两句。
这下子牢骚又传到有关部门耳朵去了,认为他对君王产生怨怼,是为不忠。加上这个时候还有人告他谋反,说他名应图谶,有帝王之相,这下子又患了大逆不道之罪。几条罪下来,不处罚不行了,隋文帝亲自查问此事,结果主审官认为王谊牢骚话是有的,但是谋反则毫无迹象。隋文帝赐酒给他压惊。但是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上柱国元谐也感觉自己被文帝冷落了,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来往就多了起来,说的话也不好听,可巧就传到个胡僧那里,有关部门又开始弹劾王谊,大逆不道要谋反。初次只是个人,这次还牵涉到另一人,还有人证,隋文帝也只好对着这个老同学感慨了:“朕和你是同学,我也很同情你,但是国法如此,我能怎么办?”只好下诏“宜伏国刑”,王谊最终被赐死。王谊有没有谋反,明眼人都清楚,可是他还是不得不死。所谓的牢骚话,并不具有杀伤力,至于大逆不道的酒话,图谶,人证胡僧,就算整合起来也不能成为铁证,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什么能辩解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