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达到了巅峰 乾隆为什么停止扩张
时间:2021-05-31 14:28:35 阅读:(321)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扩张,接下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清朝攻灭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之后,实际控制的疆域面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东西跨度之大,达到了历朝之最:东起日本海,西抵哈萨克草原,全都纳入大清帝国实际统治之下。
之所以强调历朝之最,是因为清朝的治理手段超越了历史上曾经达到此地的汉唐羁縻制,清朝通过驻防制度、伯克制度和改土归流实现了对新疆有效、稳定可持续的治理和防御。
清朝军队开进天山南北,长期驻防,整个中亚为之一震,许多曾在准噶尔汗国阴影下隐忍求生的部族政权,如哈萨克(哈萨克斯坦前身)、布鲁特(吉尔吉斯斯坦前身),都感受到了新的压力。
如果清朝军队继续向西进攻,他们根本无力抵抗。
但乾隆没有那么做。
清军追击大小和卓直至帕米尔高原
就在清军攻灭准噶尔这一年的秋天,左部哈萨克的阿布赉汗派使者来到北京,表示愿意归顺清朝,“永为大皇帝臣仆”;又过了一年,右部哈萨克的首领也表示愿意归顺。
除了哈萨克,当时中亚地区的小型部族政权,包括布鲁特、浩汗国、巴达克山、布哈尔、爱乌罕等等,也都主动提出要归附清朝,可以说只要乾隆点个头,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将帝国的疆界向中亚地区扩展一大块。
但令人意外的是,对这些要求,乾隆全都拒绝了。
为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乾隆看透了这些中亚小国的意图。
当时中亚地区处于混战状态,局面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如果某个政权能够归附清朝,就能获得一个强大的后盾,可以极大增强他们在中亚一带的影响力。
如果清朝接受了他们的归顺,赐给他们封号和官职,他们就可以打着清朝的旗号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胡作非为,而副作用全都要清朝来买单。
摄于清军强大的实力,哈萨克纳贡称臣
《清高宗实录》里记载了乾隆的旨意:
“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
这句话的意思是:准噶尔曾经控制过的区域必须划入清朝版图,但那以外的地区,不要划进来。
重点就在“旧游牧”这三个字上。
哈萨克、布鲁特等中亚民族政权,与准噶尔以及其他蒙古各部背景不同,不属于 “旧游牧”范畴,乾隆把他们列为朝贡体系的一部分,和他们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国境线。
乾隆在给哈萨克、布鲁特的谕旨中说得很明白:如果你们来朝贡,我必然重加赏赐,但如果不守本分,越界兴乱,那到时候清朝大军压境,可不要后悔。
清军攻灭准噶尔汗国,威服内亚
其实,乾隆皇帝不是第一次拒绝小国这样的要求了。之前三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苏禄国王也想把疆土和人丁都并入清朝。苏禄国在今天菲律宾群岛的位置,从明代以来一直对中国朝贡,但乾隆也拒绝了。
一次海上,一次陆上,乾隆皇帝非常清晰地向世人表明了他对中国版图的态度:领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清楚越好。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超越时代的。
在乾隆之前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普世的理念,在那时候的中国人心中,所谓“中国”和“天下”类似,疆域是没有实体边界的。
但到了18世纪,世界历史迎来近代化转型,英国、法国、美国乃至俄罗斯这样有明确边界的主权国家逐渐形成,乾隆时期的中国,也处于这个大潮当中。
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就在不断完善和俄罗斯之间的国境线,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雍正六年,也就是1728年,清朝又和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再次理清了两国之间的国境线。
清朝在高原、大漠和草原上划定了国界
到了乾隆朝中后期,清朝版图达到顶峰,如何把既得利益固化下来,成为被世界所承认的“固有领土”,考验着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这绝不是像明朝那种“放大版农村治理”思维所能应付得了的事业。
客观地说,在这一帝国建构过程中,我们后人不应该有太多刻板印象。清代早期的皇帝们并没有被古人的观念所限,而是很务实地处理好了与西北方国家的划界问题,放在当时来看,这是领先时代的战略眼光,放在今天来看,也一样是功泽千秋的奠图宏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